你的收入是在「想要」和「必要」的哪一端?

文:李美虹

前天和一位朋友聊到上班族如何「理財」時,他說了一個挺有趣的觀點:其實,理財就是看每個人的收入(或總資產)是處在「想要」和「必要」這「兩要」的哪個位置?

舉例來說,如果你有好幾億元,想買什麼都不必考慮太多,代表你的資產(收入)其實是遠高於「想要」和「必要」非常多,那麼「理財」之於你,就是一個絕非必要性的事。

但是,如果你的收入或資產是處在「想要」和「必要」的中間,這時候就要仔細算清楚了!看看自己的收入究竟是離「想要」近一點?還是離「必要」近一點?說得更簡單點,如果你的收入扣掉「必要支出」後,現金已所剩無多,那你就必須要降低「想要」的標準。

收入決定你擁有「想要」或必須降低想要的標準

例如,A君是一個每天都習慣喝一杯拿鐵咖啡的人,如果他的月收入是10萬元,扣除每月必要支出5萬元後,月結餘還有5萬元,那麼A君天天喝一杯150元的星巴克大熱拿也不會對他的收支造成太大負面影響,因為一個月咖啡錢是4500元,A君就不因此而降低「想要」的標準。

A君相反的是B君。B君是月薪3萬元的上班族,扣除每個月必要支出2萬元之後,只剩1萬元現金,這1萬元現金是負責每天三餐吃飯錢及其他育樂或臨時性支出用,如果B君也愛喝咖啡,那麼一個月4500元的星巴克大熱拿就佔了他所剩現金的45%比例,顯然就太高了!這時候,B君就必須降低「想要」的標準。例如,改喝超商的熱拿鐵,一杯55元,一個月咖啡錢從4500元降低到1650元,佔每月所剩現金的16.5%

廣告

但如果B君還有其他「想要」的項目必須支出,那麼可能連一個月花1650元喝超商咖啡都算超支了!此時B君就必須再度降低「想要」的標準,改去超市買一罐平價又方便的即溶咖啡,一樣可以輕鬆享受一杯香濃咖啡……。

理財就是在「想要」與「必要」之間找出平衡點

理財,就是把手上的錢如何在「想要」與「必要」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也就是合理的比例。例如我在之前的文章寫過:如果年薪有120萬元,那麼一年買一個5萬元的「想要」包包,佔年所得僅4.1%,這可以算是一個合理比例;但如果年薪只有60萬,也妄想買一個5萬元包包,佔年所得8.3%,這個比例就有點高了,甚至於我知道有很多年薪不到60萬的女生,一年還買超過10幾萬以上的衣飾包,佔比甚至高達20%以上,按我說,這就是不合理的財務支出比例,屬於「超支」了。

所以,如果你年薪只有60萬,妳一年應該只能買一個價格約23萬元左右的包包或衣飾。而如果你連收入要支應「必要支出」都很艱難,那我肯定要勸你:就別把「想要」裝進你的腦袋瓜了!因為這時候你應該努力工作、努力兼差,把「想要」變成一個心中的目標就好,然後先把每月必要支出的錢賺到手,等到有多餘的錢之後,再去做「想要」的事!

理財,其實很簡單,就是努力做好「收入」高於「支出」這件事,讓每個月產生正的現金流,而且正的現金流要隨著時間越來越多,這樣就可以讓自己更靠近「想要」,甚至讓自己的財務位置超過「想要」與「必要」很遠很遠,如此一來,你就算是真正擁有財務自由了!

★延伸閱讀★

有錢讓人變得獨立、有自信 這需要從顧「本」開始

對付最花錢的失智症 你能做的財務準備

20~30歲是黃金投資期

3種存小錢變大錢的方式

666小錢儲蓄法 年輕人輕鬆存退休金

money錢
money錢

個人簡歷

作者:李美虹

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雖然在投資理財媒體30年,對數字敏感,但卻不喜歡硬梆梆的數學,所以一直希望能用簡單的方式跟人溝通理財知識。目前在《Money錢》擔任社長兼總編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