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異傳說的背後:《通靈少女》導演陳和榆贏的公式

靈異傳說的背後:《通靈少女》導演陳和榆贏的公式

「戲劇」是人與人溝通最有趣的方式。

電視台經營困難,海外市場關卡阻礙,台灣電視戲劇能量愈走愈淒迷,其中尤以有「偶像劇搖籃」美譽的三立電視台近來大幅裁員、減少製作量,最可看出大環境的瓶頸。

然而,就在行到水窮處,繁華似乎已過之時,台灣卻有一股新生的戲劇能量崛起。先是由公共電視台的「學生劇展」打開契機,緊接著資深導演王小棣帶領本土新生代製作團隊,推出一齣又一齣的「植劇場」電視影集,捧紅超過20位年輕偶像演員,補齊了台灣憂鬱多年的「明星斷層」。

不斷累積、醞釀,這波戲劇新生能量的新高峰,在今年4月終於到來。HBO首次與台灣合製的電視影集《通靈少女》收視率連連告捷,站上全台戲劇節目冠軍,緊緊抓住觀眾目光。同時也因HBO同時向亞洲其他23個國家播放,這部充滿台灣民間信仰神祕氣息的影集,竟因為生活化十足的表現方式,輕易地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引起熱烈迴響。

其實,上述節目的製作成本都不高,HBO更對投資金額三緘其口。但據工作人員私下透露,《通靈少女》單集製作費甚至遠低於公視一般劇集。可見,資本環境不只尚未好轉,甚至更加艱難。但台灣新生世代的創意能量,硬是可以在窘迫到極點時,開出一朵璀璨的花來。

因為,他們已經抓住一個通俗作品高度藝術化的成功公式:

「好題材+深提問+再沉澱=觸動人心」。

贏的公式:不走捷徑,勇於說出心底的幽微

這個公式有別於過去「ON檔戲」邊拍邊播的粗糙作風,而是深受當代藝術創作思維的影響,先有論述與主張,再決定表現技法,最後精緻推出,所以才每每有驚豔人心之處,讓電視台像個大眾藝術館。

廣告

這些新世代影視工作者,都是台灣戲劇藝術高教體系逐步成熟下,訓練出的全方位人才,並且成長於數位化大舉降臨之際,善於掌握自己最熟悉的「影像語彙」,以聰明與世故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通靈少女》陳和榆身上,最明顯能看到這個特質。

許多媒體報導都提到,陳和榆並非特別著迷於「通靈」,之所以展開相關研究,全是因為就讀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期間,指導教授何平要學生們去翻閱《蘋果日報》上描寫平凡人特殊人生的『人間異語』專欄,選擇一個有感覺的真實故事,改編成短片。

陳和榆此時才被專欄中一個靈媒少女「索非亞」的故事吸引,進一步聯繫採訪,相談甚歡,結為好友後,刺激了自己對台灣泛靈論宗教信仰的深度研究興趣。最後,索非亞的故事被拍成短片《神算》,也就是《通靈少女》的原型。

從短片到長篇影集,《通靈少女》共蹲點了4年多,陳和榆花了相當多時間進行議題田野調查,頗有侯孝賢和李安每拍一部電影,就要醞釀和研究數年的耐力與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