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中國房地產已接近轉折點

工商時報【元大中國平衡基金經理人張帆】 近兩年來北京房價持續高漲,優質學校附近的房價已達每平方公尺15萬元人民幣(下同)。對此,北京市政府祭出了多項房地產調控政策,包括認房又認貸(只要借款人名下有房產或房貸記錄,都被界定為第2套房,自備款比例提至60%),並將房貸最高期限降至25年。 北京的小學將透過隨機搖號方式確定具體學校,以及諸多房地產降溫政策。而除了北京之外,亦有相當多的城市進行類似的調控政策。 買房的人應該聽過一個說法,沒房子先買一個小的先住著,以後再慢慢換大的。當大部分人都這樣做時,其實就是房價暴漲的主因。 舉個例子,假設你手持30萬元現金,頭期款比率30%,貸款70萬元,在單價1萬時可買入100坪。單價上漲至2萬時換房,賣出可得200萬,還款70萬,還剩下130萬。130萬再貸款300萬,總計430萬可買入215坪。 房子越換越大,人生美夢成真。這個發財策略,只要房價持續上漲就有效果,而當有人用這招賺到錢,示範效應會吸引其他人進入這個市場,成為下一批買家,推動房價上漲,並形成正向循環。 前述的故事如此美好,似乎只要維持正向循環,房價上漲就永不止息。但是別忘了貸款還要還呢!居民貸款不可能無止境的擴大,必然存在還款能力的上限。最簡單的表述可看居民貸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美國次貸危機時,此比率最高達到了130%。 而北京及上海的居民貸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目前約達130%,深圳甚至接近200%。由於中國還有灰色收入未納入統計,影響到此數據與美國的可比較性。但中國境內不同城市的比較基準是接近的,深圳仍可作為全中國的觀察指標。從此數字或許可推斷深圳的貸款已經接近了極限。 從最新的資料來看,中國各地區只有深圳的居民長期貸款增量遠遠低於2016年的平均水準,這也導致了深圳房價格出現了下滑。畢竟房價最終的支撐還是居民收入,居民收入來源於產業競爭力,而房價過高必將損害產業競爭力。 例如,深圳高漲的房價已經開始逼迫部分創新企業出走。很多人忽視了產業競爭力的基本面,都認為中國產業競爭力優勢可以維持不變。雖然中國人的勤勞聰明是支撐產業競爭力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最絕對的唯一因素,綜合社會成本同樣也是非常重要。只不過,產業的變遷遠沒有資產價格變化快,使得大多數人忽略了這點。 中國房地產泡沫的邊界在於居民的承受能力。需要關注的是領先城市,例如深圳也需要關注每月的新增居民長期貸款。如果還以2016年貸款高增速持續下去,3年後全中國居民很可能儲蓄與負債相近,從淨現金到淨負債。 當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宣布寬鬆結束,以及中國政府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顯然的目的為的就是在泡沫破滅前主動降溫,延緩風險的發生。房市漲的時候來佔便宜的熱錢,來的快去得也快。房地產限購的目的就是把熱錢趕走,剩下的套牢。 中國政府想要的,是假使房市下跌的時候,他不能賣也不敢賣,只能眼看著市值的蒸發和縮水。這種人是誰?這種人就是的一套房常駐人口,就是著名的剛需。也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金融風險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