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替客戶理財 僅剩行銷金融商品

工商時報【彭禎伶、魏喬怡╱台北報導】 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爭取銀行替客戶投資,但據金管會21日公布最新統計,由銀行自行替客戶投資管理的兩項業務,一是集合管理運用帳戶,到今年3月底只剩下三家銀行共11個帳戶,規模只剩下24.25億元;另一是銀行的共同信託基金,目前更已無人承作。 銀行局表示,集合管理運用帳戶主要卡在稅制問題,雖然金管會多次爭取,且舉出操作實例,強調銀行集管帳戶就跟投信的基金一樣,財政部仍非常堅持「集管帳戶就是帳戶」,收益就是比照存款利息,當年度要課稅,不能比照投信基金的受益憑證,採利得分配日課稅,在無法與投信競爭下,銀行紛紛退出此行列。 銀行局統計,集管帳戶極盛時期是2007年時有11家銀行共36個集管帳戶,規模達420.44億元,到今年3月規模少了近400億元。銀行承作的共同信託基金方面,也與投信業務相同,由銀行管理、投資一檔基金,但在去年最後一檔元大銀貨幣基金獲准中止後,目前沒有銀行推出共同信託金,銀行局副局長莊琇媛表示,因為主要銀行多是金控下的銀行都有投信兄弟公司,因此分工合作。 這樣一來,銀行國內分行的理財業務等於剩下推薦、行銷金融商品,要不就是替別人賣基金、保單。對此莊琇媛表示,銀行的黃金存摺、雙元貨幣還是算自己的商品,且未來會鼓勵銀行在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發展更多元的商品;但OBU只能針對境外客戶、資金。 證期局表示,未來會主推台股基金及台股ETF基金,一是加強宣導,強調21檔ETF基金從92年成立至今年4月的平均年化報酬率達5.13%,台股基金加上台股ETF基金近十年投報率54.22%。 第二項方式是鼓勵投信的台股基金增發法人投資級別可用較低的手續費或管理費,以吸引機構法人投資,目前已有五檔台股基金獲准增發法人級別,一檔已發行,有5千萬元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