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鬧出走?西進外科主任的告白

文/林怡廷Amber

中共2月開出31項政策磁吸台灣人才,包括影視、教育、醫療等行業,在輿論掀起軒然大波。其實中國近年已陸續放寬台灣醫師到對岸行醫限制,再度「讓利」,究竟對台灣醫界衝擊有多大?西進看似「利多」,台灣醫師所面臨的真實環境又是什麼?

圖/黃明堂
圖/黃明堂

一位西進9年,待過台資和陸資醫院的外科醫師認為,31項惠台政策中,醫師執照開放行之有年,開診所依舊有很多地方政府的管制。對台灣醫生來說,真正門檻不是執照,而是醫療生態,醫病關係和醫院政治。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在台灣一間私人大醫院當了15年外科醫師,2009年受邀到一間赴陸的台資醫院把外科建立起來,2012年到上海,13年到北京知名醫院當外科主任,9年就過了。

其實31項政策對醫生來說,沒有太大差異。台灣醫生可以直接換中國大陸醫師執照已經很多年了。也有在地醫療機構幫忙申請的短期行醫證,很多「假日飛刀手」是循這個模式。

醫生的政策已經十多年了,該來的都來了,不來的也不會特別來,衝擊應該不會太大。而且是否能開診所,牽涉到各地方政府政策,和台灣身分無關。

譬如南寧政府規定,必須在當地執業滿5年才可開業。昆山因為台灣人多,對台灣醫療接受度高,但有總量管制,已經不開放新診所。有的則要有身分證,北上廣深因為飽和,總量管制更嚴格。所以台灣醫生在中國大陸開診所,多半是和本地醫師租牌。

我們在中國待久了都知道要常看新聞聯播,那些指導性條文要落到地方,在地方出台施行細則之前,中央的政策也是看得到吃不到。譬如31條規定,護士也可以考,但要怎麼考?跟哪個單位考?都還沒有出來。

廣告

一般醫療機構沒有規則,會先看市場狀況。可能之後會有比較明確的政策,但中國大陸常常這樣,寫得不清不楚,主事者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非中央緊盯,地方政府通常不見得積極。

兩岸醫療文化大不同,排他性強

這次是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施行應該不會太慢,只是在中國大陸,醫院要系統性開缺給台灣醫生應該不大可能。

醫療和高教不同,高教比較沒有排他性,不會因為一個老師教得好,其他老師沒學生,但排他性在醫療產業是存在的。小城市比較會擔心台灣醫師競爭力,北京的醫生夠強,見的人也多,才比較不會把你當競爭對手。

台灣醫生在這邊常常很難適應,有主客觀原因。一方面這裡看診文化和台灣很不同,譬如不注重看病隱私,對醫生也不大客氣。另一方面,院裡鬥爭比台灣更激烈。

我碰過一個台灣來的醫師,因為口碑好病人很多,大陸的主任在查房時就跟她的病人說國內不會這樣開藥,那個台灣醫師待了1年就走了。我在台資醫院做管理職時,會盡量設一些方法保護台灣醫師,但畢竟90%是大陸醫師,不能差別待遇,不然大陸醫師也會聯合起來反你。

你問我到這裡發展,鬥爭真的很可怕嗎? 我會肯定的說「是」。所以面對挑戰的抗壓性就很重要。

我在台灣15年,在中國大陸9年,在台灣只要管好病人就好了,但在這裡顯然不止,端看你用什麼心態。我到現在還是認為做好該做的事情,把可能受傷害的地方,弄好防火牆保護好自己。

譬如如果有大陸同業去跟我的病人講我,該用什麼方法迴避呢?我會選擇事先和病人充分溝通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台資醫院和陸資醫院最大的差別是,在台資比較容易引進台灣醫療制度和觀念,陸資醫院接受度不高。台灣醫院更重視醫病品質,但陸資醫院會覺得這樣看不完。

一般教學醫院比較不會,但私人醫院講求業績,會規定醫師藥要怎麼開。另外是這裡病歷要用簡體中文寫,台灣是用英文,對第一線的護士應該門檻很高。

看診文化須先教育,還要慎防大吃小

在中國大陸開診所,除了在地關係外,主要還是看病習慣。

中國診所素質不好,一般人看病不信任診所。譬如最近流感嚴重,台灣人會去診所,但大陸診所常常一進去就先「掛水」(吊點滴),一個診先花150塊人民幣拿3天藥。民眾主要去醫院看病。

而等到市場教育差不多了,大鯨魚就來了。在地人的資本能力很強,大吃小很常見。在大陸開診所要很小心,譬如昆山有一兩間不錯的台醫診所,都面臨在地大型連鎖診所的威脅。

這些年一直都有台灣人進來,走的也不少。現在醫美也不大有競爭力了。以前台灣到大陸,因為他們不懂。我有同學十多年前就來,一週來3天打針。但現在整形門檻低,監管也不嚴格,很多人在美容院直接打,市場是削價競爭。

現在打開的是政策,但活不活得下來是市場問題。我還是會考慮開診所,選在江南的城市,台灣人比較多對台灣醫療接受度較高,但不會一個人。

在這裡要考慮更具體的事,一定要團隊,不能單打獨鬥。也必須做好市場調研和規劃,團隊裡面一定要有在大陸夠久、懂行的人。

官方關係當然「很重要」。很多條文模稜兩可,看官員怎麼解釋,關係好就給你做了,這就是人治的社會。他們可以刁難你也可以幫你。

千萬不要傻傻的,用台灣的想法想大陸,會很危險,因為失敗的太多了。台灣人很聰明靈活,但大陸改革開放幾十年也把他們磨得很精。

如果要單純在醫院上班比較沒問題,但心臟要夠強。

人才要的不只是高薪,而是能揮灑的舞台

很多人問我,這裡這麼競爭,為何要留下?

我回台灣和老同事吃飯時,他們會覺得我薪水有兩、三倍,其實台灣都誤解了。高薪是以前,現在頂多好一點絕不會高到好幾倍,來的人著眼都是更廣闊的市場。而且這裡市場導向,你能力沒比較好幹嘛聘台灣人?大陸醫師的能力不會比較差,只是素質落差大,台灣人很平均。(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45期)

更多天下雜誌報導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