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三等老人」 從四十歲開始

一位從金融業退休的50多歲A先生,因為每天早上起床不知道該做什麼,慢慢地生活作息變成:晚上打「貪食蛇」這類的簡單小遊戲打到深夜,隔天睡到午後,只需要再等個兩、三個小時,還在上班的妻子就下班回到家。

另一位是退休的小學老師,以前天天管學生,退休後沒人可管;同樣已退休的妻子常和老同事遊山玩水,兒子在外地工作,女兒出嫁;從前教課講一整天的話,退休後常常一人在家,沒人可講話。他心裡盼著孩子回家,偏偏女兒真的回娘家時,這位退休父親又講不出好話,東挑西嫌,批評女兒不會教養孫子的方法,女兒聽了不開心,父親還加碼:嫁了、翅膀硬了?親子關係降到冰點。以上兩個案例,就是所謂的「三等老人」:等看電視、等吃飯、等孩子回家,心理師許皓宜認為,以台灣現況來說,可能是比年老時沒有充足財務準備的「下流老人」,更值得社會關心的趨勢。

沒了工作,你要如何定義自己?

台灣人從小被教育,小時候要好好念書,將來長大才能有出息。深究「出息」的定義,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賺大錢。可是退休後,沒有名片上的職稱,你是誰?你最想做什麼?

如果沒有答案,很可能就會變成三等老人。退休後不用再看老闆臉色,但更難受的是看到鏡中不快樂的自己。

許皓宜指出,把每個人畫成一個同心圓,最內圈的小系統就是家庭,包括伴侶關係和親子關係;第二圈中系統是指職場;最外圈的大系統,則是社會。所謂退休,「就是中系統這個層次沒有了」

「最大的問題就是舞台突然不見,」在許皓宜諮商過的個案中,發現為數不少的退休人士,沒了工作,競爭的能量沒處去,會開始出現「比較」心理,看看過去的同事、同學過得如何?若是別人的日子看起來比較好過,心中就不平衡。或是不願意出門看世界、不想吸收新知,變成「老宅男」,「這樣的長輩,常常會變成伴侶和子女心中的頭痛人物,會比以前更蠻橫、更挑剔、更碎念。」許皓宜說。

廣告

八階段:完整走過,才能快樂退休

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人格發展論,把人分成八個階段,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其需要面對、達成的「心理任務」。

第八個階段,也就是65歲後的心理任務叫做「統整」,許皓宜形容這八個任務像在走樓梯,「下面的沒有走、到不了上面」一個退休前沒有培養足夠信任感和親密感、不曾積極進取、沒有追尋過自我認同的人,不可能在65歲這一天突然知道人生怎麼「統整」。

許皓宜舉例,如果求學時人際關係不好,或是工作時「尸位素餐」,得過且過,「這樣的人到了60歲後大概不會快樂。」所以她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退休規劃,是指每一個人在各個人生階段,都要用心面對家庭、學習、職場,若每個階段都能有一個完整的句點,這些句點可以幫助我們在邁向退休時,帶著美好回憶,迎向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40歲後,學會聽見自己的心聲

許皓宜曾經帶過一堂以公務員為主的輔導班,成員都是將近退休的年紀,「我問大家,如果明天就退休,你們想做什麼?」反應異常熱烈,有人說想去旅行,並且把見聞寫成書、變作家。可是再接著問,如果明天沒退休,還敢去做些事的?沒半個人。

所以,40歲後為快樂退休做的第一個準備是「聽見心聲」。心理學家榮格曾說,40歲以前是人生的英雄之旅,要拚要爭;40歲後,則是「轉化之旅」,所謂的轉化就是「改變」。許皓宜指出,就是有天起床,你的心裡會跟你說一些平常不會聽到的話:再去讀書、去學個樂器、放下一切去旅遊⋯⋯,「大部分中年人是把這個聲音壓下去」許皓宜強調,二、三十歲的人還有時間說「別衝動」,但40歲後還繼續壓抑,人生就沒有發展其他可能性的機會了。

她舉國際教練聯盟台灣總會前理事長陳茂雄為例。陳茂雄是台大經濟系、休士頓大學企管碩士,曾任IBM大中華區總經理,卻在職涯高峰時重回校園,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系攻讀研究所,成為許皓宜的學弟。

後來陳茂雄把心裡諮商結合他的財經企管專業,後來成了「領導人教練」,包括台積電、惠普、輝瑞藥廠、萊雅(L'Oreal)都曾經聘請他提供教練服務,至今他仍活躍於企業訓練。

不惑之年,要擁有兼顧現實的勇氣

第二件事是培養「兼顧現實的勇氣」。許皓宜指出,40歲的人,最大優勢是有社會歷練、不再盲目,如果聽見某些心聲,要能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夢想、哪些是看別人做了所以自己一時羨慕、哪些只是為了逃避現實的想法(例如工作不開心,就想辭職去進修)。從可以兼顧現實條件的事情做起,一步步找出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事。

許皓宜的一位長輩曾是郵局員工,因為極度熱愛旅遊,所以還在職時很認真工作,為的是被選拔成為優秀員工,可以獲得用公假去澳洲旅遊的機會。她分析,首先這位長輩沒有壓抑心中想旅遊的欲望,「其實這才是健康的心態。」但錢和時間都要考慮,長輩找到一個可以兼顧麵包和夢想的方法。想去學彈吉他就去,別先畫地自限覺得「樂器不是要從小學,才學得起來?」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40歲開始不斷嘗試,許皓宜笑著說,「60歲後因為都沒有包袱,就可以衝出去了。」

傳承前,先建立穩固親密關係

根據艾瑞克森的理論,從20歲到40歲,心理發展任務是親密感;從40歲到65歲,心理發展任務是「傳承」。也就是說,要先有親密的人際關係,才有辦法把珍貴的經驗傳承給生命中重要的人,「沒有親密關係,就不能傳承,這是連貫的。」許皓宜說。

「如果今天中了樂透,心中立刻想到某個人可以分享;或是發生很重要的事,知道可以打電話給誰,表示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是穩固的,可以做比較好的傳承。」許皓宜指出,40歲開始就該好好檢視,你與哪些人想長久保持關係?你與家人或朋友的關係是否需要修補?尤其是與自己的父母「和解」。許皓宜強調,修補不是和好,而是如果有不開心的過往,你可以勇敢面對、處理後並放下。

從40歲開始,就進入人生心理階段「統整」的前備期。從40歲到65歲,這25年中如果有上述的規劃與盤算,才曉得該為自己退休後的夢想準備多少錢,這才是正確的退休財務規劃。但千萬不能只顧著賺錢,否則到了65歲,可能有大筆存款,卻不知道拿來做什麼?不知道哪一個是自己想珍惜的人,可以分享財富和夢想帶來的快樂?名副其實的「窮得只剩下錢」。

退休是需要準備的,財務和心理都是。如果上述三件事都做到了,許皓宜笑著說,「你應該會很期待退休那天的到來!」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