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不對的保單斷捨離吧!

Yahoo女人理財專欄:李美虹

在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當櫃姐的Tina,這幾年在保險業務員、同時也是她客戶的「反推銷」下,買了好幾張保單,算一算年繳保費逼近15萬元,月繳約1萬2千多元,佔薪水的4成左右,雖然繳得有點吃力,但她的想法是,反正是保自己,萬一發生意外可以領理賠金,而且還保障終身,因此就算縮衣節食也得堅持下去。

只是,去年以來百貨公司人潮明顯減少,專櫃營業額隨之衰退,這對底薪不高、靠業績領獎金的Tina來說,簡直是個財務災難,因為從原本一個月可領3萬多元薪水降到月領2萬多,由於每月保費支出就要1萬2,剩下的錢要付房租又要過日子……於是,趁著休息日,她捧著保單約我見面,希望尋求解決辦法。

財務壓力大 原來是因為都買了終身型保險

我並不是保險專家,但因為經常接觸相關訊息,雜誌內也做保單健診,所以很快就發現Tina的問題其實是出在全部都買了「終身險」,包括終身壽險、終身醫療險、終身重大疾病險、終身意外險。

並不是說終身險不好,而是終身險的保費太高,這對收入不高的Tina來說,的確是沈重負擔。Tina隻身一人在台北工作,平日以摩托車代步,一旦發生意外或生病住院,醫療費、看護費,以及無法工作的收入損失等等,這些保單能發揮的金錢效益並不高,僅能「聊表心意」而已。

為了跟Tina說明清楚,我用她熟悉的語言溝通。「買保險就跟化妝一樣,有優先順序,如果把保險的所有險種堆疊起來,可以做成一個金三角,最底部的就是保障範圍大、保費便宜、又最能解決問題的基礎保單。不要小看這些基礎保單,它們可以幫我們抵擋病、死、殘這三大風險所帶來的財務衝擊。」

廣告

Tina目前單身,基礎保單就是定期醫療險、定期意外險,但上有父母,所以仍有家庭責任,除了定期醫療險、定期意外險之外,還需要納入定期壽險。

「但是,我的保險業務員說,定期險的保費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而且時間一到,保障就會消失,很不划算。」Tina對定期險充滿著疑惑,當然,這是因為她對保險並不清楚。

每年5千元 買定期壽險保額可達300萬

我用手機查了某保險公司的終身壽險與定期壽險費率,以30歲女性為例,同樣每年要繳5000元保費,如果買定期壽險,保額可以達300萬元;但終身壽險卻只能買到18萬元保額,「妳想想,萬一出了意外,到底是300萬能幫到家裡?還是18萬元?」

「而且妳現在的收入也不穩定,如果都買終身型,只要一碰到收入短少,停繳解約的機率就變高,提醒妳,這些終身型保單一旦有一段時間中斷繳費,保單就可能失效,而過去所繳的錢也可能會有去無回。」我並不是恐嚇Tina,因為這種事常發生,又或者是保戶提前解約,結果拿回來的錢也比之前繳出去的少很多。

「所以,對薪水不高的人來說,最該擔心的是現在或未來20年內會面臨的風險。人生責任是階段性的,定期險保費雖然會隨年齡增加而變貴,但這也剛好給我們一個選擇的彈性,可以隨著不同階段來做保單額度的調整。」

重疾險更該買定期型 因為可用低保費買到高保障

醫療險也是同樣道理。以相同保費預算,應該優先買定期醫療險,而不是終身醫療險,尤其是重大疾病險,因為這是「賭機率」的數學問題。「一個30歲女性、20年期終身型重疾險100萬,年繳保費要3萬7千元;但如果買200萬元定期型的重疾險,一年保費只要4200元。別忘了,重疾險是領了保險金後契約就終止無效,所以為什麼不買低保費、高保障的定期型呢?」我問她。

至於定期型意外險,則是3大基礎保單中保費最便宜的險種。意外險的最大功能是幫忙分攤意外殘廢的風險,以30歲女性從事業務工作,產險公司所賣的定期意外險保額500萬元,1年保費只要3700多元,萬一不幸全殘就能獲得500萬元理賠金。

「保險是在我們能力不足時,作為風險轉嫁的工具,因為不知道『明天』和『風險』誰先到,所以才要用高額的保障去規避眼下的風險。對妳來說,買保險的訣竅是保障『夠』比保障『一輩子』更重要。」聽我說完,Tina迫不及待的問現下該如何才能解決她的問題?

「終身壽險這張,妳就辦理減額繳清吧!減額繳清就是用目前的保單價值準備金(簡稱保價金),以『一次繳清』的方式購買同類型、同保障年限的保險,保額會降低,但好處是往後就不用再繳保費,不足部分再用定期壽險補上。」

「至於終身重大疾病險、終身醫療險、終身意外險,因為都沒有價值準備金,所以無法辦理減額繳清。不過妳這幾張都才剛買2至4年,如果是我會考慮解約,因為目前的保費對妳來說負擔過重,還不如忍痛改投保定期險,雖然會損失已繳保費,但卻能用較少的錢買到同樣保障,減輕財務壓力。」

聽完我的建議,Tina面露難色,我知道她捨不得已經繳出去的保費,我讓她回家再仔細評估一下往後可能的收支情況。三天後,她傳了個訊息給我,只有三個字:「斷捨離」。

保險金三角 從底部基礎保單買起就對了!

★延伸閱讀★
不只要投資精明 還要愛得聰明!
從年輕就該掌握的現金流
用6年期儲蓄險訓練存錢習慣
原來 這樣也能擁有一桶金
放長線存好股 打造股利聚寶盆

個人簡歷

作者:李美虹
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雖然在投資理財媒體20餘年,對數字敏感,但卻不喜歡硬梆梆的數學,所以一直希望能用簡單的方式跟人溝通理財知識。目前在《Money錢》《女人變有錢》擔任社長兼總編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