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論文更好懂!中研院鄉民小編這樣鋪哏

撰文/今周刊 彭筱婷

中研院的頂尖研究不計其數,但多數艱澀、難懂,讓人覺得「霧裡看花」,四月成立的科普平台《研之有物》試圖揭密,一上線就受好評,幕後團隊是何方神聖?

「什麼東西跑得快?就決定觀察你了,病毒!」「謝佳龍團隊在實驗室等了一下午,病毒都沒掉到要觀測的細胞樣本上,比向月老求姻緣還難預測病毒降落細胞表面的時機⋯⋯。」

中央研究院四月甫成立的科普網路媒體《研之有物》,以生動淺白的圖文,介紹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謝佳龍的團隊,如何研發每秒可拍50萬張影像的超高速光學顯微技術,幫助科學家觀察奈米尺度的活體現象。

目的:讓中研院更貼近大眾

中研院是我國最高學術機構,研究人員超過一千名,研究成果不計其數,但他們平常在做什麼研究,不僅產業界不熟悉,一般大眾也不了解。

有鑑於此,去年接任院長的廖俊智,希望讓更多人接觸中研院的學術內容,熟悉網路社群經營的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昇瑋,便毛遂自薦,希望打造一個提供中研院內外交流的平台。

陳昇瑋說,很多研究員其實不清楚坐對面的同事在做什麼,「何況我有時和產業界人士交換名片,說我來自中研院,對方下一句就問『你們工研院最近如何?』」讓他非常無奈,也是他成立《研之有物》的緣起。

據中研院資訊處統計,中研院官網每月平均瀏覽量為20多萬,《研之有物》上線一個多月,瀏覽量便已破10萬,成績不俗;測量讀者是否確實閱讀內容的關鍵指標「平均網頁停留時間」,更達2分16秒。由於報導豐富、網站設計清新,甚至還有政府機關主動接洽,想把網站外包給《研之有物》團隊做。

廣告

《研之有物》網站主視覺是分別象徵中研院三大領域: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的三座島,《研之有物》就是其中的橋樑。logo也有特殊意涵,陳昇瑋解釋,圓弧代表橋樑,三條線則是水面的漣漪,除了象徵三大領域,「漣漪還代表對外擴散的影響力。」目前幕後內容團隊有三人,巧妙與三道漣漪呼應。

三人分工分別為:陳昇瑋擔任計畫主持人,根據專業及人脈,提供報導主題建議。廣告業出身的執行編輯林婷嫻,負責文稿撰寫,把論文研究「轉譯」為好懂的報導。專長設計的張語辰是美術編輯,重責大任是把複雜的研究「圖像化」,並讓研究員卸下「偶像包袱」,拍出好照片。

回憶起加入該團隊的過程,林婷嫻笑說:「我本來想回台中工作,就在PTT(知名網路論壇)job版(工作版)搜尋關鍵字『中』,沒想到誤打誤撞出現中研院的徵才訊息。」原來,陳昇瑋接下主持網站任務後,便到PTT發文徵人。

「在PTT上找到的人,和透過標準管道(中研院網站)找人是不一樣的!」陳昇瑋指出,寫科普報導,需要好奇心、熱情;另一個關鍵,則是「包裝」的能力。

「包裝不是過度美化,而是真實呈現。」林婷嫻補充,「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研之有物》希望真實呈現研究員的喜怒哀樂、黑暗面(研究背後的挫折),「讓大家知道他們是活生生的人。」

科普媒體《PanSci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觀察,台灣研究單位長期欠缺此類編制,《研之有物》同時具備教育和新聞角色,未來若能強化社群經營和不同內容形式,令人期待。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三個山東大漢 靠龜毛拍出超夯《琅琊榜》
蝦皮拍賣行銷3招 引爆App拍賣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