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工作與人生更精彩,從這4個重點開始努力吧!

讓工作與人生更精彩,從這4個重點開始努力吧!

你還記得上次休假是什麼時候嗎?總是為了工作忘了生活,就像音樂教父李宗盛在《山丘》裡描述的「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個山丘。」每天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進公司,想要打起精神投入工作,卻怎樣也提不起勁。

為什麼生活會被工作給拖垮?有件事值得我們思考:科技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習慣,只要有電腦、有網路,隨時隨地都可以上工。照理說,時間變得比以往彈性、數位工具讓我們工作更有效率。

然而,我們並沒有因此擁有更多生活時間。因為我們隨時都在收發e-mail、透過通訊軟體談公事,所有訊息都逼著我們快速回應、解決,不僅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生活節奏也跟著被打亂,每件事都吞噬著我們的能量,導致工作無法全神貫注,效率變差。弔詭的是,我們常常把效率差歸因於時間管理,挪出更多時間去處理永遠也做不完的工作,卻忽略被消耗的能量,才是真正造成績效不彰的關鍵因素。

一心多用,只會分散能量、一事無成

能量計畫公司(Energy Project)創辦人東尼‧史瓦茲(Tony Schwartz)強調,延長工作時間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暫時把工作完成,卻不能保證品質。

我們常會認為時間管理將資源合理分配,幫助我們完成更多工作,做起事來也更精確。但,就算一個人時間管理做得再好,如果每件事都只是虛應故事,那些投注的時間,基本上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

一位忙於工作的父親,從球季開始就答應兒子會去看他比賽,但剛好遇上公司旺季,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為了實現諾言,他請了半天假,在比賽前5分鐘就坐定位,也待到比賽的最後一刻,但到最後,父子倆卻弄得不歡而散。

廣告

名義上,這位父親待完整場球賽,但實際上,有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講電話。每當兒子朝座位望去,看到的是一個心不在焉、拿著手機東張西望的父親。

整個上午,他只是露個面,卻沒有把心力(能量)放在球賽上,一心多用的結果,既沒談妥任何一件公事,也沒傳達到「關心兒子」的訊息,更讓兒子產生「爸爸還是更在意工作」的想法。

《人生,要活對故事》指出,「全心投入」和「一心多用」的差別不在於品質,兩者根本非黑即白,就如同職業網球選手,若回擊時突然閃神或遲疑,就可能輸掉一場比賽。他們必須非常專注、全心全意地投入比賽,才可能有好表現。

發揮高效能!不可或缺的4大能量 不只運動,人們做每件事都需要能量,從和同儕互動、做重要決策,到與家人相處皆然。但我們卻常常忽略能量的重要性,要發揮自我最大的效能,就要理解、管理各種面向的能量:身體(Body)、情緒(Emotions)、心智(Mind)和精神(Spirit)。這4種能量缺一不可,而且息息相關(參見圖表)。

1. 身體能量

身體能量是活力的根本,對運動員、警察、工人等以勞力為主的職業來說,體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實上,體力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警覺性、情緒及專注度等,也會影響我們對事務的投入程度。

2. 情緒能量

情緒能量與我們的感覺、情感有關,正面情緒能讓我們在工作上擁有高績效,負面情緒則會消耗能量,讓人無心工作,而長期的負面情緒則可能引起各式各樣的疾病與失調。

3. 心智能量

心智能量高低會影響我們的思考、認知和推理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事情的專注程度,也間接影響工作效率。而心智能量復元的關鍵,就是間歇式地給予大腦休息。

4. 精神能量

精神能量雖然位於能量金字塔的最頂端,卻能激發鬥志、推動我們繼續向前邁進。如果我們人生沒有明確的目標或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就會如同行屍走肉般,過一天算一天,而整個能量系統會也跟著效能不彰。

在消耗與復元間取得平衡,才能有事半功倍的績效

績效心理學家吉姆‧洛爾(Jim Loehr)曾指導過數百位世界級運動員,從網球、籃球、高爾夫球到拳擊手都有,一套訓練怎能適用所有運動?「我們不花時間琢磨技術,只把訓練著重在如何有效運用能量,『能量』才是讓技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未知數。」

當洛爾的訓練法在運動界的成績受到矚目,便開始受邀到其他追求高績效的領域(如聯邦調查局、警察、醫護人員)實行。過程中他發現一件弔詭且不合理的事:多數人在日常工作中被要求達到的標準,其實比那些世界頂尖的運動員都還要高。

職業運動員通常花90%的時間鍛鍊身體,在飲食、心理建設、技巧訓練等方面都有明確規畫,希望能在比賽中拿出最好的表現。

然而一般工作者,很少會對自己的身體進行系統化觀察與訓練,但仍被要求在每天8小時、10小時,甚至12小時中,拿出最好的表現。

洛爾指出,人類是具震盪性的生物,同時受大自然和體內基因影響,季節性憂鬱症就是身體無法適應季節改變的最佳例證。我們必須讓能量在消耗和復元間達到動態平衡,才能有事半功倍的表現。

為自己安排休息儀式,讓身體獲得充分能量

洛爾所說的動靜模式與1950年代初期,尤金‧阿瑟林斯基(Eugene Aserinsky)和納森.克萊特曼(Nathan Kleitman)提出的「基礎作息周期」(BRAC,Basic Rest-Activity Cycle)息息相關,他們發現人的睡眠會以90~120分鐘為周期,從淺眠進入到深層睡眠的規律節奏。

到了1970年代,克萊特曼更進一步發現,人類在清醒的時候,身體機能如心跳、賀爾蒙、腦波與肌肉張力等,也同樣以90~120分鐘為單位在運作。每個單位間,身體會開始傳達需要休息的訊息,若是長期忽視,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病痛。

指導過那麼多頂尖運動選手,洛爾也觀察到,成績優異的球員幾乎在每一球的空檔(約16~24秒)中,都會建立一套休息儀式,讓心跳在這段時間內每分鐘降低20下;而表現較差的選手沒有類似的儀式,使用過多能量,又沒充分休息,所以表現大打折扣。

《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曾採訪一群成功人士,請教他們如何能在挑戰性高的工作中擁有高績效,幾乎每個人都說他們制定一套具體的儀式,讓自己在工作間規律休息,持續保有高生產力。

看到這裡,其實無須把儀式想得太複雜、困難,所謂的「儀式」可能只是在工作轉換間進行60秒的深呼吸、戴上耳機聽一首喜歡的歌、打通電話回家與家人聊天,或是散步、爬樓梯等等。儀式安排得愈規律、愈有系統,能補充的能量就愈多。

人生就像一場賽車賽,不是開得最快、最遠、最久的車手就能贏,而是在賽道上保持最高車速,且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停下來加油、維修、換輪胎的人才能獲勝。

能量檢測:你認為自己渾身是勁嗎?

回答以下問題,符合自己狀況的請打勾:

(資料來源:《哈佛商業評論》,2008年8月號)

【身體能量】

□ 上班日很少能睡足7到8個小時,早上醒來常感到疲憊。 □ 經常不吃早餐,或以不營養的食物果腹。 □ 每星期沒有做到3次心肺功能訓練、1次肌力訓練等運動。 □ 工作時不會定時休息,補充能量;經常在辦公桌前吃午餐,甚至不吃。

【情緒能量】

□ 工作繁重的時候,經常暴躁易怒、缺乏耐性、焦慮不安。 □ 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家人與愛人,就算跟他們在一起,也會心不在焉,想著其他事。 □ 沒有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 □ 時常忙於工作,很少停下腳步來對別人表達謝意,或肯定自己的成就。

【心智能量】

□ 很難在一段時間內專心處理一件事,工作時容易分心。 □ 工作經常要處理必須立即解決的突發狀況,無法專心從事較有長期影響力的事務。 □ 常忙到沒時間反省沉思、擬定策略或創意思考。 □ 時常加班或在周末工作,連度假時也都在收發e-mail。

【精神能量】

□ 在工作上,很少從事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事務。 □ 從時間分配與精力投入來看,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務比重很輕。 □ 工作時,做的決定通常是應外在要求,而不是依自己強烈、明確目的所做。 □ 很少花時間與精力,做對他人有正面影響的事情。

評估你的能量狀態

打勾的分數對照: 0~3個:

能量管理技巧極佳。 4~6個:

能量管理技巧尚可。 7~10個:

能量管理有重大缺失,請好好為自己充電。 11~16個:

能量管理陷入危機,請儘速補救。

(整理‧撰文 / 林庭安;圖片來源 / 經理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