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集團副董事長吳旻潔:為每個來往的人 找到生命的靈感

2004年我進入誠品時,吳先生(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就不斷告訴我,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我們是文化創意產業,誠品應該要能成為生活產業。到今天已經12年了,我們走在這條路上,我開始對於什麼叫文化創意產業或生活產業,隨著我們在不同產業別和地方的經歷,有很多不同體會。

近年來,大家所看到的誠品發展,我們仍以剛創立時所注重的「場所精神」和「空間表現」為核心主軸去發展。不管我們做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書店、商場、電影院、表演廳、誠品講堂、誠品居所到誠品行旅,都是和實體空間密切相關的嘗試和內容,這是誠品有意識的選擇。

這也是為什麼在數位化的時代,我們持續地、遲疑地沒有做太多的投入,我們希望所經營的範疇或業態,無論它是哪一種選擇,都能與場所精神和空間氣質有關。

讓生命有所驚喜、有所選擇

無論是透過一本書、一個表演、一場講座、一場電影、甚至是遇到一個人,我們希望誠品能成為媒介,讓人的生活、讓來到這裡的人,覺得是有希望改變的、是有驚喜的、是我可能可以在生命中或職涯裡,可以有一些別的選擇。我們希望誠品是這樣一個可以提供靈感的場所。

誠品的願景是:提升人文氣質積極貢獻。我們對於何謂「人文」有不同定義,我一直到幾年前,齊邦媛老師寫了《巨流河》,當時我們在誠品忠誠店做了手稿的展出,她手稿裡的一段話,我真的覺得是目前為止,能為誠品所談的人文氣質,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註解。
這是齊老師的文字:

我從前一些僅有的日記,信件全沒有帶到台灣來。但記憶中難忘的人和事栩栩如生。下筆時參考一些可靠資料,只求事實無誤。我的後半生教書,在文學史研究和傳授時,深信笨拙或奇妙的「煽情」都是很危險的事。有時會對你必須虔誠追憶的人和事形成一種褻瀆。
當我真正動筆寫《巨流河》時,辰光真是晚了,我似那朝聖的人,一天走一程,一步一步攀上最後一程階梯,只求天黑前完成全程,不敢再去詳敘看到朝雲和夕陽的燦爛光景時並未忘懷的感動。或者這也是自己文采不足的緣因。
我希望中國的讀書人,無論你讀什麼,能早日養成自己的興趣。一生內心有些倚靠,日久產生沉穩的判斷力。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這麼複雜,環環相扣的歷史,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及個人的命運,並盼培養寬容、悲憫的胸懷。

我那時看到這手稿、用手機拍它時,我的手都在抖。若是摘取這裡面重要的關鍵字:沉穩、寬容、悲憫,我想,這是誠品不管是以書店的方式呈現,或是以文創平台、行旅居所、表演、藝術、講座、畫廊等各種方式,我們都希望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初衷。

我在誠品信義店遇到齊邦媛老師時,我跟齊老師說,這本書在誠品書店永不下架,我認為,這就是一個書店經營者可以做到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誠品從台灣走到華人社會,並不是拿到香港的營業登記,或是在中國大陸拿到註冊地址之後,就認為自己是華人品牌。我們認為,真的有朝一日可以成為名符其實的華人品牌——那是真的能夠以共有的生活價值、文化傳承,來做分享、來做連繫。這也是對誠品對未來發展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