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石油市場超級卡特爾的誕生

工商時報【趙文衡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眾所周知,石油輸出組織(OPEC)是石油市場的卡特爾,它藉著集體行動控制或影響全球的油價。但曾幾何時,OPEC因市占率下滑與成員間的紛爭而影響力江河日下。為了挽回頹勢與拯救油價,OPEC自2017年1月起即結合以俄羅斯為首的非OPEC產油國聯手減產。在經過兩年半的非正式合作後,今年7月,OPEC與非OPEC盟友正式簽訂合作憲章,將彼此合作常態化,於是一個比OPEC規模更大的超級卡特爾誕生了。 目前「OPEC+」主要成員除了14個OPEC成員外,尚包括俄羅斯等10個非OPEC成員,共24個國家。此24國的原油生產占全球的64%(2018年),市占率較OPEC在1970年代影響力最盛時的53%尚高出甚多。64%的市占率已使OPEC+掌握全球大多數的原油生產,相較之下,美國的市占率僅為15%。若以出口來看,OPEC+的全球原油出口占比更是達到驚人的75%(2018年)。 由於OPEC+合作關係的正式化,以生產規模看,OPEC+已成為史上最具影響潛力的國際生產聯盟,不但有能力阻止OPEC持續被邊緣化的命運,還能重拾掌控全球市場的能力。OPEC+實際上是由產量世界第三的沙烏地阿拉伯與產量第二的俄羅斯所結合在石油市場上對抗產量第一的美國。由於OPEC需要俄羅斯才能重振雄風,俄羅斯因此掌握話語權。有了OPEC+後,俄羅斯等於獲得一個地緣政治的新舞台以及對抗美國的利器。 可想而知,美國是最反對OPEC+形成的國家,美國國務卿甚至表示將運用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來破壞此一協定。在美國國內,國會更提出「拒絕石油生產與出口卡特爾法案」(No Oil Producing and Exporting Cartels Act, NOPEC),主要即是針對OPEC+而來。以往美國反托拉斯法無法對國家與國營企業提出控訴,新法案則移除此一限制。目前NOPEC法案還在立法過程中,俄羅斯反對將OPEC+轉型成正式國際組織,部分即是擔心會授予美國反托拉斯控訴的口實。 OPEC+自2017年1月減產至今,一般均認為已對油價產生重要的影響。布蘭特原油價格在減產期間的2017年1月2日至此波油價最高點2018年10月1日上漲幅度達50%。根據牛津能源研究院的估計,OPEC+約讓油價上漲16美元,其中OPEC國家減產最多讓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非OPEC為6美元。 OPEC+整體生產規模看似龐大,具有操控油價的絕對能力,但由於目前減產數量仍然過少(約占OPEC+總產量的約3%),美國可輕易填補減產後的空缺,再加上需求轉弱,使得近來OPEC+的減產效果又再度不振。也就是說,儘管OPEC+具備達到目標的實力,但在實際運作上仍取決於會員國是否願意加大減產幅度,以及是否能忍受更多減產對本國經濟所帶來的負面衝擊。此外,未來美國市場份額會越來越高,也將部分削弱OPEC+的影響力。 我國身為石油消費國,當然不樂見生產者結合成卡特爾,更何況是如此龐大的超級卡特爾。即使目前看似無害,但難保將來成為一隻市場巨獸。但換一個角度,至少在短期內,OPEC+的確具有某些穩定市場的功能。因為過低的油價將會加深產油國國內的動盪,產生地緣政治風險,反而會危害能源安全。 然而,無論如何,OPEC+操控市場的潛力仍將會是一大隱憂。在上個世紀,IEA為了降低OPEC減產對市場衝擊,建立了一套石油安全庫存機制,將來,石油消費國可視OPEC+的發展,適時強化這些機制。我國則可考慮強化與美國原油供應關係,以防止OPEC+減產時,進口量遭到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