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一場美麗的罷工 造就5大後遺症

工商時報【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近年來,國內投資意願不振,和「五缺」─缺水、缺電、缺勞工、缺土地、缺人才,以及「一環」─環境影響評估的冗長有關。而最近華航公司的罷工,更掀開潘朵拉盒子,可能引發新一波「勞資對立」,對吸引國內外投資,不啻雪上加霜,如未能妥善因應,臺灣招商引資的動能將再次重挫。 六月底華航空服員在工會的支持下,進行突襲式的罷工,班機停飛、旅客睡臥機場。為擔心事態擴大,損及國家形象及旅客權益,政府立即撤換原有經營團隊,並和工會達成協議,在皆大歡喜下,罷工結束。此一美麗的抗爭固然為勞方得到全面的勝利,空服員得以在臺北報到,加計工時、提高津貼、增加福利等,但也可能帶來以下的後遺症。 第一,罷工的直接損失。包括航班的取消、機上餐點的損失、賠償旅客、旅行社的損失,以及股票跌價的虧損,據估計將近一∼二十億元新臺幣。華航官股三成多,除政府外,背後投資大眾的利益也將蒙受不少的損失。 第二,為中止罷工所承諾的福利增加,衝擊其競爭力。華航高層向員工妥協,空服員可以臺北報到並起算工時及外站津貼等,皆使其未來經營成本大幅攀升,一旦競爭條件不如民間航空公司,也會重創其長期競爭力。 第三,空服員罷工達成目的,接下來地勤人員、機師亦比照辦理,經營成本將大幅攀升。目前,企業工會已要求華航地勤人員比照空服員的七項訴求,而且據了解,華航高層亦同意其要求。為此,華航連同先前空服員的要求,成本估計每年將上升20億元左右。須知華航去年因油價跌、兩岸觀光熱絡,而大賺50幾億元。但之前幾個年度的盈餘均祗有十幾億元,未來極可能面臨虧損的境地。因此,缺乏全盤的考量,衹顧討好抗爭的即興式決策,華航公司的考驗才剛開始。 第四,其他國營企業將波及,罷工、抗爭在所難免。未來有官股成份的企業,如中鋼,三商銀,中油,臺電等將面臨重大的壓力,相對於民間的競爭力將為之弱化。 第五,可能面臨減薪、裁員的困境。除了目前的考驗外,如再進一步考慮油價回升,兩岸觀光急凍的不確定性;在勞資衝突引發成本墊高及觀光市場需求下滑下,未來減薪、裁員的後座力也可能影響及於空服員、地勤人員。 整體而言,勞方獲勝,資方受挫。此一罷工雖然成就了勞工的權利,但也造成了資方、股東權益損失與政府形象的重傷,以及斲喪未來華航及國營企業的競爭力。此外,若再考慮未來華航經營成本上升,可能在未來引發減薪、裁員,波及員工就業、薪資,而形成上述五大後遺症。 媒體的煽情,民眾的濫情,在在使得政策缺乏辯論的空間。因此,政府單位必須秉持以下立場,避免類似情事再次發生。包括:首先,改變勞動條件的定義,以及改變條件是否符合國際慣例。其次,員工的福利水準、相關津貼是否比照國際標準,或僅為員工過度的要求。再者,公用事業突襲式罷工的適用要件為何,公司替代罷工方案的妥適性,以及賠償的準則。 不此之圖,在當前社會反商情結深植,一面倒支持勞方,加上主管機關、地方政府又未能及時介入仲裁、協調,資方永遠處於挨打局面。如此一來,試問未來還有企業敢在臺灣投資嗎?缺乏突襲式罷工的遵行準則、勞動條件變更的嚴謹定義及相關SOP的配套,未來的罷工事件勢將頻傳,造成機場旅客的不便,國家形象的受損,公共事業短期成本的攀升,中長期競爭力的流失,社會恐怕永無寧日。 當然,國內航空公司的福利不如國外也是事實,資方應深入檢討,提供配套讓空服員不至過勞,落地後有充分時間休息。長期以來,臺灣對勞工權益的低估,也是資方被詬病的原因,符合國際標準,確實保障員工權益與飛行安全,才是長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