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灣Pay綁卡量慘輸三大國際支付22倍 2大原因造成發展困境

〈觀察〉台灣 Pay 綁卡量慘輸三大國際支付 22 倍 2 大原因造成發展困境

行政院長賴清德拋出 2025 年要達到行動支付 90% 的政策目標,並將台灣 Pay 定位成「國家級支付品牌」,還找來了花甲父子盧廣仲和蔡振南代言,但是,台灣 Pay 綁卡量只有 10 萬張,三大國際支付卻有 223 萬張,還是慘輸 22 倍。

台灣 Pay 的敗因其實在於支援的公司多是公股行庫與中小型銀行,老化與僵化的推廣腳步較民營銀行慢,致使著力點不張;最重要的是台灣 Pay 走不出國外,一出國便無用武之地,這兩大因素可能造成了台灣 Pay 的發展困境。

其實,台灣 Pay 並不難使用,只要手機是 Android5.0(含) 以上,而且具備 NFC 功能,用戶只要到手機的 Play 商店中,搜尋「台灣 Pay twallet+」,而且要認明有個 + 號的才下載,下載完成後,拍攝實體卡、驗證身分成功後,就能直接透過手機支付。

台灣 Pay 最大優勢就是能綁金融卡,相較於目前只有中國信託簽帳金融卡支援三大國際支付,若是其他銀行客戶想要綁金融卡,就只有台灣 Pay 可以選擇。

而且台灣 Pay 除支付功能,由於綁定金融卡的適用範圍更強大,可繳納「全國繳費網」的停車費、手機 / 電話費、信用卡費、水電費等超過 2000 多種帳單;還可以行動轉帳等附加加值功能。

雖然有人覺得用指紋辨識或手機解鎖就能感應的行動支付比較方便,但以現在流行的第三方支付如街口支付、Gomajji 等,也都是手動開啟 APP,要感應前再輸入密碼,卻也能打下一片江山,台灣 Pay 慘輸理應不是輸在操作不便,而是另有原因。

廣告

台灣 Pay 發行公司是央行轉投資的財金資訊公司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而台灣 Pay 作為代表台灣政策發展的本土行動工具,合作的銀行當然就是以公股銀行為主。公股銀行雖然近年來一直力求年輕化,但是長期以來的官僚與僵化,在行銷與推廣上都可能綁手綁腳。

台灣 Pay 找來花甲父子盧廣仲和蔡振南代言,兩人雖然堪稱 2017 年本土最夯的國民偶像之一,但是除了透過兩人打品牌廣告、在捷運車廂買下創意車廂的廣告,相較於民營銀行在三大國際支付要搶客時都是祭出優惠,直接把實惠的促銷回饋到用戶身上,民營銀行的推廣行銷顯然實際也有效益許多。

再者台灣 Pay 只限台灣使用,但是,台灣不比中國大陸,發明了微信支付,就能扎扎實實成為「國家級支付品牌」,台灣人習性大不同,台灣 Pay 一出國便無用武之地,在要求便利下,同樣只限 Android 系統使用的 Android Pay 可能因此就瓜分走台灣 Pay 的用戶。

針對「走不出台灣」這一點,台灣 Pay 積極尋求外援,國際信用卡組織合作推動國際標準的 QR Code 掃碼支付,使得信用卡電子支付除了採取感應式交易外,也可適用 QR Code 掃碼,預期應可望在今年底前在台灣上線,VISA、萬事達卡都已與財金公司及台灣行動支付推動的台灣 Pay 取得合作,屆時台灣 Pay 也可連結信用卡採 QR Code 掃碼支付到國外消費了。

雖然台灣 Pay 年底走出台灣的腳步比三大國際支付慢了超過至少一年半,但是「遲到總比不到好」,尤其面對三大國際支付可能即將開放綁定金融卡的趨勢,台灣 Pay 原本領先的利基也將消失,如何好好行銷、擴大可使用的場域,將是台灣 Pay 殺出一條血路的重要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