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 保險創新的下一步!

行動支付 保險創新的下一步!

智慧型手機當道,人類的生活與科技更加密不可分,除了有電器商品主打可以透過手機遠端遙控電器開關的功能,近來「行動支付」更是政府與金融業界最關心的議題,人人拿手機付款的景況指日可待。

然而,行動支付可不僅限於物品交易,屬於無形商品的「保險」更是一大市場,透過行動支付的便利性,投保、繳保費都不再是難事,這也成為了保險業與行動支付業者的一大商機。

行動支付風起雲湧 翻轉付費的新技術 「傳統來講,我們通常都攜帶錢包出門,消費時再從錢包內掏出不同的塑膠卡包括信用卡、悠遊卡或會員卡等,」國際行動支付有限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詹澄翼說,行動支付顛覆傳統,將分門別類的卡別虛擬化、集中在手機App上,再進行消費,這就是行動支付的概念。

行動支付與線上信用卡支付的最大不同,在於行動支付宛如直接將實體信用卡與智慧型手機融為一體,購物不必再輸入冗長的信用卡號與認證程序,更可以在同一平台上選擇不同卡別支付;出門逛街也能透過掃描QR Code或如同悠遊卡一般以「感應」的方式消費,大大地縮短支付所需的時間與程序。

隨著Apple Pay、Samsung Pay與Android Pay等國際業者登台的新聞發酵,民眾對行動支付的關心與日俱增,金管會更於去(二○一六)年十二月表示,原定在二○二○年將國內電子支付交易比率由現行二十六%提升至五十二%的「電子化支付比率五年倍增計畫」,有信心提前達成目標。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去年三月發布的「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分析」顯示,台灣智慧型手機用戶中,有十九%的行動支付使用者,而三十五歲以下的行動支付使用者更高達五二.三%。

廣告

雖自統計數字看來,行動支付使用狀況呈上升趨勢,然而行動支付業者觀察到的數據卻與資策會有落差,「據公司內部統計,三十五歲以下用戶中開通行動支付功能、且經常使用者,大約在二十五~三十%,」詹澄翼認為,綜觀台灣環境,恐怕沒那麼樂觀。

其實,台灣早於十年前就開始發展行動支付業務的準備,然而當時政府投入的積極度以及硬體設施並未跟進,詹澄翼表示,造成台灣在行動支付發展上停滯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整體環境的影響下,業者多持觀望態度所致。遠眺對岸行動支付的蓬勃發展,台灣現在才正要發起行動支付革命,業者紛紛表示時下是行動支付發展元年。

保險結合行動支付 尚未出世前景可期 想要將保險與行動支付結合,首先必須從台灣的網路投保開始探討。「要談行動支付或網路投保必須回歸到保險,民眾投保時必須在要保書簽名,一旦變成網路投保時,依照《電子簽章法》,交易相對人得用電子簽章為之,」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資訊處專門委員梁震直言,如何在網路投保時,「證明要保人是本人」是一大關鍵。

目前在網路投保,業者會與聯合信用卡中心、財經資訊中心合作進行身分辨識,確認傳至資訊中心的ID是否與信用卡一致,再傳回授權碼做確認。「身份辨識做好,網路投保就可以連貫完成,」梁震表示,未來除了有可以感應的行動支付條碼、方式,「有其他單位協助身份辨識」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其實,「第三方支付」左右了保險能否發展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的初衷是想要彌補買賣雙方的信任缺口,」梁震表示,當買賣雙方之間有一個共同信任單位,就可以更迅速地進行交易。然而,保險交易屬「見費出單」,先收到保費才會出單,有違第三方支付「解決雙方契約無法同時履行」的初衷,因此目前台灣行動支付僅運用於繳保費。

行動支付在大陸的蓬勃發展有目共睹,不論是繳保費、買保險都可以「一指搞定」,「大陸在投保方面未如台灣一般要求嚴謹,」梁震解釋,也因為有情境化的行動消費環境,使得大陸每逢雙十一時,眾買家看到只要繳一點點保費就能有退貨險,就願意買單,因此在雙十一賣出的退貨險高達上億張。

在此行動支付的發展情境之下,如果科技能結合保險,未來的商機將無可限量。例如人在機場卻尚未投保旅遊平安險,手機或許會直接偵測到所在位置,再結合自動推播與行動支付功能提供投保服務,便利性大大提升。「當手機的主動推播功能結合了定位、日期、生日或生活情境,提醒訊息就能更聰明、更客製化」,梁震表示,這部分有待保險業者與行動支付業者進一步的合作。

「目前行動支付還是以交通卡占大宗,其次是信用卡、會員卡集點,」詹澄翼認為,目前行動支付被框架在FinTech之下,支付技術已不是問題核心,整體環境若能再積極一點,兩年內應該有普及的機會。「我個人對於台灣在行動支付的推展上是相當樂觀的,或許不用兩年就可以完成。」梁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