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零運費大失血,賠怕不玩了?

靠著精準行銷以及補貼政策在電商市場掀起滔天巨浪的新加坡電商蝦皮,似乎已不堪母公司虧損還有台灣消費者的精打細算,而漸漸提高免運門檻,轉向思考如何將免運帶進的流量轉換為現金。

過去一年來,本土電商網家(PChome)為應戰這隻「外來蝦」,蝦皮補貼運費多少,網家旗下的商店街就補貼多少,兩方隔空叫陣,雙方身上都插滿彼此猛擲的刀。

(圖/愚人節的行銷梗,再次讓人見識到蝦皮與廣大網友搏感情的實力;截自網路)

這場電商之戰,讓網家平白增加10億的行銷費用,導致去年破了兩個10年來的天荒,一是每股稅後盈餘只剩0.31元,二是不發股利,原本是一方之霸的網家,頓時被外界視為「輸家」,不知營運何時撥雲見日。

而行銷精準的蝦皮,外表好似風光,實際上也沒討到便宜,自己也大為失血。

人人都知道蝦皮背後有個富爸爸撐腰,就是新加坡遊戲電商平台Sea,其前身就是代理《英雄聯盟》的遊戲商Ganera,Sea背後又有個「富老爺」中國騰訊,持有將近四成股份,除電競市場外,Sea另一個目標,即是要做東南亞的騰訊。

去年10月,Sea在美國掛牌上市,有資金當作火藥庫,還有個富老爺,看似有散不盡的錢財,但蝦皮一貫在各個市場撒錢做行銷,日子久了,錢終究還是會有燒光的時候。

(圖/蝦皮背後的富爸爸就是新加坡遊戲電商平台Sea,其前身就是代理《英雄聯盟》的遊戲商Ganera)

攤開Sea的財報,為衝刺各個市場的網站成交金額,吃下市占率,去年集團第四季整體營收為1.65億美元,季增8.3%,比前年同期增加72.8%,然而淨損卻高達2.52億美元(約76億台幣)比前年同期暴增兩倍,如果算全年淨損,則高達5.33億美元(約160億台幣),遊戲收入遠趕不上蝦皮虧損,讓股價從掛牌當天暴跌了3成之多。

廣告

從Sea的財報看出電商這種賣愈多賠愈多的窘境,目的都是想先取得領導地位,把流量與交易量做大,再獨享被養大的市場。但面臨母公司頻頻虧損,蝦皮能否順利養大台灣這個市場,還是未知數。

「大家都在喊交易量增加多少,賣家、商品數增加多少,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數字,重要的是消費者要的體驗是什麼?商品好不好找?否則說這些都沒意義。」一位業界人士分析。

(圖/業界人士表示「重要的是消費者的體驗」;截自蝦皮APP、LINE帳號)

或許是不堪虧損,觀察蝦皮近來的運費補貼,已不如以往大手筆,開始轉向思考,在停止運費補貼後,該如何把流量轉換成現金。

今年四月起超商取貨補助規則已設下門檻,滿299元運費半價,滿499元享免運費優惠,且每月買家只能有6次補助。

難怪,三月下旬商店街舉辦媒體茶敘時,總經理蘇芸在兩場茶敘願意與媒體吃一整個下午。原因是目前商店街免運門檻是199元,比蝦皮還優惠,「而且跟蝦皮比,我的流量與交易量持續成長下,還有空間可以調整免運門檻,」她自信解釋。

由此可見,補貼戰已偃兵息鼓,但蝦皮也不忘另闢戰場,立即宣布進入B2C市場,提供24小時到貨服務。

但外界並不看好蝦皮此次的出招,原因是從供應鏈到物流、倉儲系統,想在短時間內建置好,成本龐大。目前蝦皮的倉儲坪數仍小,提供24小時到貨的地區少之又少,讓不少住在市中心的網友揶揄:「我家原來是偏鄉地區。」

行銷強不強是「短」實力,整個電商的購物流程體驗才是硬實力,硬實力非砸錢就能買到,更多的是要長時間累積。

雖然蝦皮在行動化界面上大勝本土電商,但電商經營之道不只是介面如此簡單,從導入流量,到關鍵字優化,再到最末端的售後服務都是留客重點。

根據消保處的統計,去年蝦皮的消費者爭議,是國內三大網拍業者之冠,合計2429件,蝦皮申訴量就超過一半達1412件,可見在購物流程上還有進步空間。

過去,蝦皮以行銷見長,屢屢打中消費者,但在母公司持續虧損下,能否補強硬實力,再造電商話題?還有待觀察。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