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夯 以太幣曾讓投資翻7倍

中國時報【黃有容╱台北報導】 證券型代幣(STO)是虛擬貨幣熱潮下,為了監管而生的新定義。STO的前身ICO(代幣眾籌),有了以太幣等「翻倍漲」的案例,投資人對這些代幣產生各種發財幻想,當然,也有許多ICO詐騙事件出現。為了保障投資人和利於監管,「STO」概念在一年多前應運而生,也讓金管會從「低度監理」,不得不站出來訂規則。 STO全名為Security Token Offering,亦即有證券性特徵,接受各國證券監管機構監管、完全合法的ICO。如在美國,利用虛擬貨幣進行募資的項目,是以「Howey Test」來界定其是否符合「投資契約」定義,應否納管。 在STO之前,用虛擬貨幣募資通稱ICO,由於技術新穎、話題正熱,又有比特幣飆漲等加持,2017年ICO金額甚至超越傳統創投,東吳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蔡宗榮笑稱,當時是隨隨便便有個白皮書,就能募資。最成功、知名的例子,就是區塊鏈平台「以太坊(Ethereum)」的ICO,創下史上最高ICO金額,而其發行的代幣以太幣(Ether),價格更一度翻了7倍。但大多募資項目,最後都沒有落地,ICO「泡沫化」警鈴,也讓國際嚴陣以待。 蔡宗榮說,虛擬貨幣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也就是有「共治精神」,但STO若比照募資法規,就要集中管理。目前各國尚未有完整立法規畫,台灣要做到盡善盡美也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