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升遷的兩種標準,主管如何評判「能力、年資」?

關於升遷,許多主管與人資評判的標準有兩種,一是年資,二是能力。但公司到底看重哪一點,往往讓員工摸不著頭緒。

Tina、Anita 與 Mark 分別是同間公司、不同部門的員工,在午餐時間討論到公司對於年資的看法。Tina 是行銷企畫,這是她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這一年她發現公司很重視年資,新人完全沒有自主權,行銷企畫書不只要先給部門前輩看過,還要再給部門主管審核,才可以向外報告,「我的想法好像不被重視。」

在策略部門有 3 年年資的 Anita 則有不同的看法,她在策略部門算是最資淺的成員,但是有幾次主管都讓她直接將想法匯報策略長。從職級來看,算是越了 7 級報告,「我覺得還好啊,主管願意讓我這麼做,也許是部門功能不同的關係?」

Mark 在財務部門工作 7 年,雖然比其他兩位都還資深,但在財務部門還是相對資淺,「我認為公司的用人哲學是一個混用的模式,升遷快速的人有可能是因為熟悉流程而升職,但也可能是因為能力突出。」

低風險的用人方式:相信年資等於熟練程度

一般來說,雇主會從 3 種角度來思考年資,除了在聘用階段時會直接影響薪資協商,錄用後,也會依照員工在該公司的年資做升遷規畫。

1. 工作總年數:

工作經驗的總年份是雇主用來參考待人處事的指標,一般來說,嘗試工作類型多、出社會的時間較長,甚至大學就有實習經驗的應徵者,適應性較強。如果超過一半的工作都是短期的話,應徵者的工作適應性會被大打折扣。

2. 產業相關經驗:

有沒有相關產業經驗,是雇主用來評估應徵者對該產業特性的熟悉度。舉例來說,醫藥、生技等特殊產業或是較為複雜的產業,會對產業相關經驗要求較多。相關經驗可以增加工作效率,經驗豐富的人更有可能看到其他人無法看到的面向,進而減少損失。

3. 在單一公司待的時間:

通常指的是人資在做公司內部績效評估及薪資與升遷時,會仔細考慮的面向,最主要是希望讓一些優秀且為公司服務時間較長的員工,能夠繼續留在公司。公司就像一條生產線,它將個人的能力規格化,放入被細分完的任務,簡單來說,就是有財務、行銷、業務等部門分工。

廣告

雖然公司是極度分工後的組織,但每個員工的性格或能力,還是會對不同任務產生影響。比方說,在公司服務較久的員工,除了熟悉公司流程與分工邏輯,因為經歷較多共同工作的機會,在執行任務時,工作完成度或危機處理的能力,就相對資淺的員工有優勢。所以,當一間公司擁有較多資深員工時,公司的系統與成果會相對穩定。

不過,近幾年有許多案例讓我們知道,創新思維可以讓一個經濟體的產能產生巨大變化,甚至翻轉整個產業的商業模式。也因為如此,愈來愈多企業鼓勵創新,把員工的創新能力納入雇用人才的考量面向之一

能為公司帶來可行性高的商業化創新的員工,很難用單一數據挑選。這正是為什麼許多公司寧可選擇風險低的用人方式:用年資來評估員工,相信較高年資的員工,對工作會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與效率。

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要透過產品或服務賺錢,發想與銷售產品,必須靠著員工的執行力,所以公司基本上是希望員工能久待,以穩定系統。然而,在科技快速發展、消費者隨時接觸大量資訊的經濟環境下,市場周期已是過去的 5~10 倍。公司除了要穩定系統與執行力,還要有強大的應變能力與創新力

依部內重視穩定或強調創意,調整年資占升遷的比重

為了因應時代變化,企業必須重新調整各部門年資在薪資與升遷的占比結構,在教育訓練、年資、能力與創新間達到平衡,才能協助公司穩定系統,並隨市場脈動精進,不被市場淘汰。

以開頭的例子來說,Tina 是應屆畢業生,就算行銷部門重視創意,但還是需要靠資深的前輩帶領 Tina 理解工作的本質與公司文化;策略部門主要的工作內容是蒐集資訊,再交由策略長直接下經營判斷,最終交給其他部門執行,所以側重的能力是市場洞察與商業創意匯集。

擁有 3 年工作經驗的 Anita 至少對情報蒐集與分析已有相當程度的熟練,所以年資不是絕對,而是由策略最後的決定者直接聽取她蒐集的資訊來下判斷。

Mark 待的財務部門需要絕對的穩定性,不只是熟悉流程,還要懂得從財務數據分析各部門營運與合作的狀況。所以 Mark 的工作主要是以年資為首要條件,但是能用創意發現財務問題、解決財務困境的員工也重要,因此 Mark 會覺得他的資歷在部門裡相對資淺。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