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媽媽這樣做 養活一家9口

Yahoo女人理財專欄:李美虹

上週搭車經過信義路的「四四南村」,從車窗望出去,一排排連棟平房,勾起我幼學時寄住眷村的記憶,那是一段屬於我特定年齡的光陰故事,同時也讓我看到許多眷村媽媽用她們強悍的脊樑去支撐艱辛的生活。

小學四年級時,因父母到外地工作,我就跟著任軍職的姨丈、姨婆一家人同住在中和的眷村內。

姨婆是台北艋舺人,很傳統的台灣婦女。在民國五○年代,外省軍人在台娶妻生子者比比皆是,因此很多眷村媽媽其實是「雙語人才」——既能操著一口流利台語罵小孩,還能用沒有外省腔的國語,跟住在隔壁的山東阿伯請教做出好吃包子、麵食的秘訣。

參觀過四四南村的人,對眷村房舍空間狹小應有印象,一戶房子小則7、8坪,最大不過12坪,裡頭住的人數從夫妻二人到一家十來口都有。姨婆家大約10坪左右,除了她們一家四口,還有我及弟弟、曾祖母與兩個尚未當兵的舅舅,總共9個人擠在一起。

9個人裡只有姨丈及兩個舅舅有收入,那時軍人薪餉並不高,舅舅的收入更少,爸媽雖然也會寄錢來,但金額亦微薄,只能勉強繳交我及弟弟的學費與補習費。那時全家人的食衣住行等費用,都仰賴姨婆一套神奇的財務方法來支應。

兩壺水洗4個小孩 省錢是必備技能

省錢,絕對是當時必備的生活技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時洗澡都得用一個銅壺燒開水,第一壺燒開後加冷水,先洗2個小毛頭;第二壺燒開後加進第一桶內,再洗2個大毛頭;最後的髒洗澡水,則用來刷洗馬桶與廁所地板。記憶如此清晰,是因為4個小屁孩中,屬我年紀最大(其實當時也不過10歲),姨婆總是讓我負責燒開水,洗澡排最後一個。

廣告

在眷村的餐桌上,經常會看到饅頭這項主食。為了省菜錢,姨婆與曾祖母會一次做一大堆饅頭,前兩天以白饅頭輪流搭著豆腐乳、花生,或夾蛋吃;第三天就把饅頭烤過,再切成小塊,然後用青蔥、蛋下去炒,變成了一道扒附著蛋香、蔥香的炒饅頭。

那個年代的媽媽們,做任何事的最大前提都是省成本,因為苦日子,所以更懂得如何用最精簡的食材,料理出最大值的美味。而姨婆這些「本土眷村媽媽」,不僅學外省菜,也把本省風味的食材與料理方式放入了眷村菜中,用極為有限的預算,在每一頓的餐桌上變化出不同的好吃料理。

早期的眷村是封閉式的村落,住戶間的情感聯絡頻繁。我住的中和眷村,門號共有100號,代表有100戶人家,而這些人全部都互相認識,因此,需要誠信做基礎的「互助會」,也就理所當然成了眷村文化下的主要理財方式。

姨婆除了盡最大力氣省錢,就靠著「以會養會」的周轉能力,成功支付家裡的各種開銷。

以會養會 支應全家人開銷

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識「互助會」為何物,互助會的通俗說法是「標會」,是民間的一種小額信用貸款,具有籌措資金與賺利息的功能。

每個月手頭餘錢並不多的姨婆,通常會跟2個會,最高紀錄曾跟到4個會。她的作法是:找出其中標金最低的一個會,在第2或第3個月(會期)時就先標下來,然後用收到的會款,陸續支付這個死會及另外3個活會的月付金。亦即,犧牲一個最低利息的會,賺取另外3個會的較高利息。等手上的錢快支付完時,再標下第2個會……這就是「以會養會」。

我畢業出社會工作,前三年薪水不高,每月僅能打平,一直到報社上班,收入才明顯增加,那時姨婆告訴我眷村裡有人要起會(當時眷村已經改建為公寓),問我要不要參加?我知道她是擔心我年輕亂花錢,不懂守財,所以自那時起,我在姨婆的「刻意安排」下,從一開始跟了一個1萬元的會,跟到了兩個1萬元及一個2萬元的會(合起來4萬元),以我的薪水僅5萬元來說,會錢繳得非常辛苦,但我運用姨婆當年的「以會養會」方式,竟也在短短幾年內存下了一桶金,說起來還真的要好好感謝姨婆當年的協助。

我的理財啟蒙並不是來自母親,而是小時候住眷村時受到姨婆潛移默化的結果;長大後的第一桶金,更是得自她老人家親授才有的成果。5月母親節即將來臨,我對姨婆的感恩之心,完全不亞於辛苦工作賺錢養我的媽媽。

母親節快樂!我的媽媽,我的姨婆。

★延伸閱讀★
原來存錢、花錢也要講「效率」
晚十年理財 你損失的可能是好幾桶金…
不看帳單 小心魔鬼藏在「明細」裡!
偶爾奢侈一下 當個有本錢的月光族!

個人簡歷

作者:李美虹
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雖然在投資理財媒體20餘年,對數字敏感,但卻不喜歡硬梆梆的數學,所以一直希望能用簡單的方式跟人溝通理財知識。目前在《Money錢》《女人變有錢》擔任社長兼總編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