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小錢沒用!應該先從固定支出省起

文:李美虹

常看理財文章的人可能會看到:個人家庭理財會用到的3張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收支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從「資產負債表」看家庭財富淨值有多少(存量),從「收支損益表」看每年可以儲蓄多少(流量),從「現金流量表」看每個期間(年、季、月)的資金流向。

但是,但我相信很多人並非會計系畢業,所以一聽到這3張表就會覺得離自己很遙遠,潛意識裡也拒絕去學習,最多就是記記每月的收支流水帳,知道自己每月的收入都花到哪裡去?每個月結餘會剩多少?能夠做到這一步就算不容易了。

家庭損益表 可算出每月或每年可儲蓄多少

其實,這些聽起來就讓人頭疼的表,你可以不用像會計師那樣嚴謹製作。我有一個朋友,原本家裡的帳是給老婆管,過了好幾年,他發現他年年百萬以上年薪,卻竟然沒有存下多少錢,於是,他就從老婆手中接管了家庭財務,並開始為家庭財務記帳。而從他接管之後,家裡的財務狀況也開始從過去的淨流出轉為正流入,家庭資產逐月增加。我就很好奇地問他:他是如何記帳的?

他告訴我,他最重要的記帳要點是「抓大不抓小」,也就是說,在支出方面,他不會去記每天買了一杯飲料、一個便當的這種小錢,而是先把「固定、不可避免的支出」先抓出來,例如,有房子的人,每月會有房貸支出、管理費、水電瓦斯費,每年會有房屋稅、地價稅;而有車子的人,每月會有加油費,每年會有牌照稅、燃料稅;有保險的人,每月或每季或每年就會有保費支出……

以上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固定支出,他把這些固定支出詳列出來,然後再換算成每月支出(亦即若是每年繳納的錢,就除以12個月,轉換為帳目上的每月固定支出)。然後,他會為家庭的「非固定支出」(吃飯、交通、娛樂等消費)列一個數額出來,例如2萬元,亦即全家每月的非固定支出就以2萬元為上限。

廣告

知道每月會有多少固定支出之後,「每月收入-每月固定支出-每月非固定支出」,就可以得到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如果為負數,代表家庭財務狀況是淨流出(就是每月透支);如果是正數,代表家庭財務狀況為淨流入(亦即每月有結餘)。上面這個就是家庭的「收支損益表」。

知道了家庭損益表之後,不是就此結束。如果發現每月支出大於收入,那就要減少支出,這時候,他不是去節省非固定支出,「因為我們每天要吃三餐,如果太過於節省,例如有人為了省錢,三餐老是吃吐司、泡麵,這對身體健康是非常不好的!到了一定年紀,就會後悔當初為了省那幾百元的餐費,而搞到身體壞了,醫療費支出更甚於當年節省的餐費!」

他建議的作法是:如果發現家庭每月是透支,那就先從「固定支出項目」開始檢視,例如,有車的人,你就得要檢討擁有這部車的必要性究竟有多高?如果不是營業用的必備車,而只是為了全家出遊玩才買車,那就把車賣掉,不僅一年可以節省油錢、牌照稅、燃料稅、維修費,而且把車賣掉,還可以拿回一部分的現金回來。

而如果檢討家庭淨流出的最大問題是在於房貸支出,那就代表根本負擔不起目前居住的房子費用。「我曾經買過一間800萬元的房子,但當時房貸利率高達7、8%,我發現光是利息支出就要付出4萬多元,每月本息攤還金額5萬4千多元,佔掉我月收入超過50%,實在負擔不起,所以,我考慮之後,就把房子賣了,改用租的。」他做出賣房的決定之後,家庭損益表立刻從淨流出轉為淨流入,也就是變成有結餘出現,他再把每月結餘存下來,經過幾年之後,房貸利率下降,又剛好有便宜房屋物件出現,他才又再出手買進。

每月還房貸本金 也代表家庭資產是每月增加中

這位朋友在房貸利率下降之後買進房子,他說,在家庭資產概念上,因為房貸利息下降,本金償還的比例會開始高於房貸利息,所以,每個月償還貸款,在他的家庭資產負債表中,他的資產就屬於成長趨勢,尤其房價一路上漲,帳面上的房資增值+償還的房貸本金,就等於房子這項資產的價值是一路上升狀態。這個觀點是很多人在製作家庭資產負債表時沒有想到的重點,我覺得很重要,所以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此外,他依舊奉行每月的家庭現金流量都要有結餘,所以除了固定資產(房子)是每月正數成長(因為每月都在償還房貸本金,代表欠銀行的錢每月下降,而房屋資產又增加了幾萬元)之外,家庭現金流量也在他努力工作、努力增加薪資收入的情況下維持成長狀態,這兩張表都顯示出他的家庭財富淨值(存量)與家庭儲蓄(流量)是一路向上狀態,多年下來,他現在已經財富自由。

省錢 要先省大、不省小

所以,別以為記帳很麻煩,也別以為資產負債表、收支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這3張表很困難,其實,你就用簡單的方式去記帳,抓大不抓小,如果入不敷出,請先把不必要的「固定支出」刪減。例如你沒房沒車,但卻月月透支,那就請先檢查你的電費是不是支出太高?房租是不是超過自己能力負擔之外?如果是前者,請節省用電;若是後者,請你搬家,改租一間租金較便宜的房子,先從大項目的固定支出節省,會比你每天省小錢來得容易許多,也更容易存下較多的錢。

個人簡歷

作者:李美虹
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雖然在投資理財媒體33年,對數字敏感,但卻不喜歡硬梆梆的數學,所以一直希望能用簡單的方式跟人溝通理財知識。曾擔任《Smart智富月刊》總編輯、《Money錢》社長兼總編輯長。

★延伸閱讀★

想存百萬 就要把握「起跑期」及「衝刺期」

用「逐道點菜法」降低購物欲望

單身不可怕 最怕的你是「流金公主」

失業時有這3種補助可以請領

教你借「聰明錢」 善用它可增加財富累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