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守護台灣山林的男人!麥覺明以《黑熊來了》傳遞無限真相和感動

記錄下台灣山林的點滴、人文風情,以最身歷其境的上山下海,描繪那一幕幕不為人知的奇幻和瑰麗──這是《MIT台灣誌》節目多年下來帶給觀眾的深刻感動。

它不僅留下了許多大自然珍貴的畫面,背後所傳遞的意義更從歷史的印痕上,有著雋永的魅力,幕後的推手:身兼製作人、導演、主持多職的麥覺明功不可沒,堪稱用生命守護台灣山林的男人。

《MIT台灣誌》最出色的地方,在於以一系列不同的主題,在麥覺明的帶領下,一步一腳印地帶著觀眾領會曠野的韻味,輔以專業的主持、知性的旁白,這部寓教於樂的作品自2002年開播以來獲獎無數,更是金鐘肯定的優質典範,麥覺明就像是個童心未泯的大男孩,「唯有走入自然,你才會有真正深刻的人生體悟。」

和黃美秀協力 喚醒台灣最珍貴的保育意識

累積17年的經驗,他也終於在無數的影像紀錄後,推出了第一部紀實電影《黑熊來了》,這除了是一部詳細記錄台灣野生黑熊蹤跡的電影,還邀請陳綺貞作為旁白,在台灣黑熊族群僅剩200至600隻的瀕危狀態下,麥覺明期待以這部作品喚醒台灣人的保育意識,更珍惜這無比珍貴的台灣瑰寶。

事實上,《黑熊來了》整整花了11年的時間籌備和拍攝,製作團隊和「黑熊媽媽」黃美秀老師多次翻山越嶺,只為了能拍下研究黑熊過程的各種點滴,在每一次出發都可能撲空、大費周章卻可能連個黑熊影子都看不到的狀況下,多年嘔心瀝血下的精華,全都在《黑熊來了》之中有著深刻表述。

故事描述,每年10月過後,野生的台灣黑熊陸續從各個山區,前往八通關日本越嶺古道上的「大分」,享受一年一次豐盛的青剛櫟果實饗宴;而長期研究台灣黑熊的黃美秀團隊,必須在2個月前就先翻山越嶺進駐山區、並架設陷阱,等著和野性十足的台灣黑熊面對面、展開最近距離的接觸。

廣告

為此,麥覺明導演跟著黃美秀團隊跋涉山水,歷經漫長的等待,當黑熊一旦出現,就必須與時間賽跑,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捕捉繫放的研究過程;此外,還照養在南安發現的迷途小熊,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瀕危的台灣黑熊,能夠在原本就屬於牠們的山林家裡過得更安全、自在,並且生生不息……

全心投入製作 再苦也樂在其中

麥覺明分享,這次之所以以黑熊為主題拍攝,係因為台灣黑熊本身就是最能代表台灣的動物,牠的指標性和意義,相信大家都非常有興趣,也是個能夠引起話題的議題。

他說,「其實各種動物的議題本身就是在拍攝的過程不斷累積,未來也不排斥可能會有山椒魚、櫻花鉤吻鮭等片型。」由於節目本身是長期作戰,是在潛移默化間改變不同的人,但電影就相對是集中火力,用更火熱的話題去引發討論,推廣的層面可以更廣。

也正是因為如此愛地球、呵護環境的心態,整個後製期間都處在沒日沒夜的境地、睡公司成了家常便飯,他還是費盡心思第一手把整個電影製作完成,將幾百個小時的素材內容去蕪存菁,最後成了兩個小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黃美秀為黑熊努力的背影令人動容

身為故事被記錄的主人翁,黃美秀長年致力於台灣黑熊保育,更是第一位進入深山繫放台灣黑熊的女性學者。她常說:

「我有使命讓黑熊脫離瀕危,讓政府知道這個領域值得尊敬。」

研究契機,是在第一次回到台灣進行捕捉繫放研究時,意外發現大半的熊斷掌斷趾,她難過的說:「下山後,我打電話到美國給我的老師,他說他抓過5、6百隻熊,從沒遇過這種事。」難道台灣是黑熊的地獄嗎?黃美秀油然萌生了守護黑熊的念頭,一回首已經超過20年。

麥覺明說,這些年下來,和黃美秀上山的次數早已多到數不清,「旁人不難看出她對黑熊的愛護和堅持,特別是在深山上的生活,面對的是外人難以想像的種種難關。」

他分享,這系列電影拍攝下來最困難的地方,主要在於食衣住行就和一般人有很大的不同──要靠天吃飯、克服地形和氣候的阻礙,再加上滿足這些條件後,還得揹負各種攝影器材,研究團隊更需要準備各式儀器設備,那心境上甚是不簡單。

「但我並不覺得辛苦,因為這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從事這樣的活動時,更能夠自行克服困難,」麥覺明充滿自信地說,「有興趣就不會辛苦,喜歡做自然就會有熱情,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揭開黑熊困境 滿是難堪的瘡疤

在《黑熊來了》電影中,導演麥覺明揭露了台灣黑熊正實際遭遇的困境,也正是因為畫面的震撼,包含黑熊斷掌、斷趾,才真切地讓觀眾體悟到生長的環境有多麼可怕,那一幕幕令人痛心,卻也充滿無比慚愧。

研究團隊透過科學的分析數據顯示,目前台灣的野生黑熊族群數量為200至600隻,之所以整個族群會如此稀少,主要原因歸咎於棲地開發、道路開發、農地開發,這些因素會讓棲地破碎,黑熊也會因為有人跡,生活範圍慢慢受到干擾。

加上山中各種陷阱的架設,可能是捕獸夾、也或許是套索,不少的黑熊往往為了掙脫,會自殘、把自己手咬斷以逃離陷阱──這是黑熊手掌常常殘缺的主因。

如何能從根本的觀念改變、還給黑熊一個最自然和諧的空間,是麥覺明和黃美秀最在乎的事。

「只要我還能走,就不會停止爬山。」

「走跳」山林多年,麥覺明直言,大自然教導他很多事情。

「那種感動是很直接的,因為一到山裡面,我就很輕鬆很快樂,呼吸新鮮空氣,自己精神也好了起來。」

他表示,大自然就是一本教科書,提供很多的知識和體悟──以動植物為師,觀察植物的淬鍊和堅毅不拔,就象徵著克服困難,「人生是很渺小的,在大山上,你所看到的都是滄海桑田,因此只要我還能走,就不會停止爬山。」

(部分圖片提供: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