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險的春天在哪裡?

台灣保險市場向來以壽險獨大。據統計,壽險業總資產已突破18.6兆元,產險業總資產僅3,000億元,兩者規模相差鉅,堪稱小巫見大巫。 即便如此,隨著景氣回穩,產險市場前景看俏。去(2014)年產險簽單保費突破1,3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較前(2013)年增加70億元,成長率達5.9%。這是繼2009年以來,產險簽單保費收入連續5年成長。業者樂觀預估,今(2015)年產險簽單保費收入上看1,400億元,挑戰歷史高點! 寒冬已盡,產險的春天來了嗎?由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舉辦的【產險的春天在哪裡?──看見產險的商機與未來】CEO論壇,邀集10位產險專家,暢談台灣產險市場的發展前景,剖析台灣產險市場面臨的挑戰。

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戴英祥認為,台灣產險市場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若把時間軸拉長來看,近10年產險整體業績成長不到12%,甚至有幾年瀕臨1,000億保衛戰,可見台灣產險的成長幅度是有限的。但即便如此,過去產險業者慣有的陋習歪風,已有明顯改善,他認為,台灣產險市場的春天,近在咫尺,只要業者齊心協力,妥善規劃未來踏出的每一步,就有機會走向陽光,享受春天的美好。

中華民國產物保險核保學會理事長陳燦煌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遷,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產險也被迫承擔更大的責任與壓力。「當客戶遇到新的風險,我們就要提供解決方案。」保險除了提供保障、讓客戶把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外,更重要的是「當『新的風險』對客戶產生『新的威脅』,產險公司就會有『新的商機』。」若能將威脅變成機會,產險業的春天就近在眼前。

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許文彥表示,產險業若認為自己市場受限,並受法令諸多限制,應主動明確告知主管機關自己的需求,並設計獨一無二、與眾不同商品與壽險業或同業競爭。換句話說,商品創新不應該由局外人或主管機關主導,產險業者必須擔負起推動的角色。

廣告

蘇黎世產物保險公司董事長鄭林經認為,放眼今年的產險市場發展,車險仍將是主流,10年換車潮仍會持續延燒,預估將會帶來另一波銷售熱潮;保險公司也可開發火險綜合型商品,進一步搶占市場;而農業保險、土木工程保險的推動,也都將帶來盎然的生機。他認為,透過創新的商品、專業多元的銷售通路,市場成長潛力無窮!

國泰世紀產物保險公司總經理吳明洋表示,大數據分析使決策的判斷,不再只是單純的因果關係,而是能夠更客觀的串起各項事物間的關聯性,並且透過實際的數據來佐證決策方向。他認為,產險業可運用大數據了解保戶全貌,進而掌握市場動向。只要國人的保險觀念提升,再加上民眾求償意識愈來愈高,產險未來的春天就在眼前。

安達產物保險公司總經理曾增成表示,比台灣腹地更小的新加坡及香港,產險公司家數量是台灣的5~10倍,真正阻礙發展的原因,絕對不是家數過多這麼單純。產險業的未來必須從「商品」、「通路」及「布局」三方面思考,商品應「創新」與「銷售」兼顧,才能符合民眾需求,提供叫好又叫座的商品,創造高保費收入。

美亞產物保險公司總經理林建忠認為,產險業應培養客戶重視保障內容,跳脫價格擺第一、風險擺第二的投保模式,此外,產險業彼此間應共同研擬商品合理、妥適的規範,以維持市場公平的良性競爭,最重要的是,產險業市場應瞄準整體社會環境的轉變, 才能提供更符合社會期望、社會責任的保險商品。

新光產物保險公司總經理何英蘭指出,產險業必須以風險管理的心態,取代過去保險銷售的想法,唯有掌握不同客戶的需求,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才有可能設計創新保單,提供完善健全的保障規劃。她建議,產險公司、保經代公司可加強合作,避免惡性競爭,才有機會拓展產險藍圖,提升客戶滿意度,進而達到「客戶、產險公司、經紀人」三贏局面。

怡安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賴麗敏表示,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必然會產生出不同的風險。怡安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100大公司的前50大風險裡,就有23個風險無法藉由保險轉嫁。而面對這些風險,產險業應該更積極地研發新的產品來因應。她呼籲,產險業應放眼國際,借鏡國外,將因應新風險的產品引進國內,自然就能創造新的市場。

美商達信保險經紀人公司執行長毛卓人認為,台灣產險業想要突破經濟困境,就必須先「把餅做大」,在沒有創新保險商品的情況下,產險業只能被迫相互競價。身為保險經紀人的他強調,會持續將其他國家的保險創新商品引進台灣。此外,保險商品的推動需要政府的支持,若能把餅做大後,每家保險公司和經紀人公司若能發展出各自特色,就能降低惡性競爭,共創保戶、政府、產險業三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