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世界 科技更貼近人性

物聯網世界 科技更貼近人性

在物聯網商機中,最顯而易見的,是穿戴式裝置跟智能家居產品,正改變人們生活習慣。

穿戴式產品〉軟硬整合加服務 走向異業整合

先從穿戴式產品說起。目前最大宗的裝置還是占整體市場近九成的腕戴式產品,如智慧型手環、智慧手錶等,也包含戒指、鈕扣等穿戴式小品、或頭戴式產品等。

無庸置疑,2015年是穿戴式起飛年。根據IDC預估,今年總出貨可達7210萬台,比起去年暴增173%,更成了人們送禮的最新選項。

喜歡運動的人更脫離不了穿戴式產品。在科技業任職的王宏煒酷愛需要長時間耐力的鐵人三項活動,他用的是Garmin的智慧錶,那正是專為鐵人活動設計,能隨時監控心跳,知道已經進行的距離及路徑,游泳時能計算划手次數,讓選手可以好好調配自己的體力,達到好成績,回家後還可以回顧檢討自己的表現。愛跑馬拉松的陳雪梅則說,現在很多人沒有穿戴式設備,根本沒法長跑了,「已經有深深的依賴感。」

不管穿戴式商機是否僅是譁眾取寵的流行語,甚至《美國醫學協會期刊》還唱衰超過半數的健身手環終會被丟棄,穿戴式產品仍是當下最容易理解的物聯網產品。通常包含一個硬體追蹤器,可以記錄人們的生理數據,如心跳、睡眠、卡路里消耗、運動情況,然後串聯背後的雲端資料、分析服務。

這也是物聯網時代的新興商業模式:「軟體、硬體,加服務。」

從穿戴式商品出貨量看來,根據IDC的數字,今年第二季,全球穿戴之王仍是夏天剛在美國上市的Fitbit,第二名則由剛進入市場的Apple Watch拿下,一開賣一季內便狂銷300萬台,緊接在後的是小米及Garmin。

廣告

3C達人大多認為,Apple Watch目前還比較像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功能太多太雜,各種應用也不成熟,反而不如專注健身市場及運動的穿戴產品,還有不少毒舌評論,可以直接把Apple Watch丟到抽屜裡鎖起來。

Fitbit是至今穿戴式產品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這家以計步器起家的新創公司,能在眾多產品中勝出,無非抓住了人們想瘦身、健身的痛點,也提供最完整的健身服務。他們強調能依照每個人的運動習慣、生理數據給出建議,判斷是否達標,讓連上雲端平台的小小裝置成為個人化的隨身教練,而這正是「服務」比硬體有價值的模範案例。

小米手環打價格戰 用戶激增

小米手環更是市場裡的「價格破壞者」,只要台幣400元的親民價格,讓不少想嘗試穿戴式產品的人,都從小米入門,也讓他們快速做大了用戶群體,取得市場前幾名的領導地位。

論歷史來說,導航龍頭Garmin才是運動相關的穿戴式產品始祖。從2004年就出了記錄跑步的GPS手錶,他們深耕重度運動用戶,各樣特殊運動如打獵、划船、滑雪、高爾夫、自行車、游泳都能找到相對應的產品,強調數據精準度,緊緊抓住極限運動玩家。

另外,說到穿戴式,更不能不提最早炒熱智慧手錶市場的「Pebble」。他們2012年透過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創下當時集資最高、破千萬美元的案例,一鳴驚人,今年出品的第二代產品Pebble Time,再度打破自己的紀錄募資破2000萬美元,再度改寫群眾募資金額紀錄。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分析,Pebble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解決兩個智慧錶最麻煩的痛點:不用時時充電,及免觸碰就永遠顯示的螢幕。

亞洲首富李嘉誠、小米、京東商城都搶著投資的高檔智慧追蹤器Misfit,金屬質感如同珠寶配件,可以配戴在領口、手腕、鞋子等地方,他們主打「要先讓人們願意配戴,再來談功能。」

只不過當所有智慧型手機大廠加入商戰,推出形形色色穿戴式產品,市場已漸漸走向飽和及競爭。拓墣資深經理謝雨珊則提到,穿戴式產品除了記錄數據,勢必走向異業整合,例如由保險、或藥廠來買單所有的硬體,與客戶共享資料,提供如預測疾病發生等更有意義的服務。

智能家居〉簡單才是王道 背後資料價值大

提到智能家居產品,當屬Google捧著近千億台幣(32億美元)併購的NEST最有名。NEST最重要的產品,就是個設計精美的「智慧恆溫器」,功能簡單到不行,安裝之後會感應家中的溫度,小裝置會學習人們的生活習慣,知道家中成員大約何時起床、出門,調控最適溫度,達到節能的效果。

這也衍生出一套新興商業模式,例如NEST與許多電力公司合作,只要安裝NEST用戶就可拿到100美元的電費折扣,而靠著這樣的溫控器,使用者一季至少能再省下20到60美元的電費。

大同物聯網處長楊勝凡分析,對使用者來說,家裡舒不舒服、能否省錢是最重要的;但對電力公司來說,能拿到每戶確實用電資料,調配供電,才特別有價值。

亞馬遜也出了一個噱頭十足、稱為「Dash」的智慧按鍵,價格便宜近乎免費,主要針對洗潔精、洗面乳、礦泉水、狗食、衛生紙這類家庭必需品,一個小按鍵對應一樣商品,必需品快用完時,只要按一下聯網按鍵,馬上就能從亞馬遜網站上訂購補充品,一天之內產品就會送到家裡。

HWTrek執行長王仁中觀察,大部分智慧家庭產品功能都很單一,硬體技術門檻不高,未來會走向更簡單,最複雜的部份是背後連帶的服務跟資料。

政府、企業齊推動 普及才快

科技新品評測網硬是要學創辦人林伯融,家裡就裝了各樣的智慧家居產品,包含自動窗簾、遠端監視器、瓦斯氣體偵測計、睡眠偵測帶。他特別秀出其中一套智慧插座系統,從網路平台就知道所有電器的用電狀況,可以看到冷氣這個月電費花了多少,每個時段的用電狀況,同時看到哪台電器正在運轉,可以遠端開關。

只不過,林伯融觀察光這一個節電裝置,配上幾個插座就要價破萬元,「這都還太貴了,現在只有科技愛好者會嘗鮮。」

來自義大利的意法半導體執行副總衛博濤(Benedetto Vigna)則提到,關於物聯網商機,他認為最早爆發於車用相關晶片,接著是工廠、工業用晶片,最後才會進展到家庭,但「家庭雖然起飛慢,商機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