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英雄!守護安全的「建築診斷師」黃盛鎮

10月的蘇澳,躲過了米塔颱風,卻因南方澳斷橋意外,造成六名外籍漁工喪生,如果能即時檢測就能避免憾事發生,台灣就有一位71歲的「非破壞檢測」檢驗師黃盛鎮默默守護每一座建築,堪稱是建築界的X光檢驗師。

「台灣人真的是不見棺材不掉淚!」71歲的黃盛鎮身穿沒有一絲皺褶的淡藍色工程制服,坐在一疊案場照片前,邊找資料邊感嘆民眾總在意外發生時,才驚覺建築檢測的重要。

三年前,台南維冠大樓倒塌時,政府撥款體檢全國老屋,擔任工地經理的黃盛鎮離開工作35年的營造業,跨入非破壞檢測領域,檢測大小建築的結構安全與內裝功能,橋樑只是他檢查眾多建築結構的其中一種而已。

他目睹台灣建築業的興衰起落,經歷過建設蓬勃的年代,在榮工公司與多家營造廠任職,隨著營造業步入衰退期,老房子也變多了,一輩子當建築人的黃盛鎮,因緣際會開始替老房子問診。

圖/只要透過機器一掃,黃盛鎮便知道建築的問題在哪。

目前,黃盛鎮還是建築結構非破壞檢測協會的理事長,一說起台灣的建築史就停不下,對老建築的各種問題,從輻射鋼筋到地基傾斜、海砂鏽蝕、牆面的滲漏,都逃不過他縝密的檢查。

東摸摸,西量量,他從桌上抓起金屬探測器,敲擊地板,「你聽,這四角聲音不一樣,就是有『空鼓』(指沒有密合的縫隙)。這個房子的品質實在是太爛!」協會辦公室的磁磚被他敲的清脆作響。

其實,非破壞檢驗原理並不難理解。黃盛鎮舉例,就像醫師不需要剖開身體,照張X光、超音波,就能知道骨骼、臟器是否健康。建築建構亦是如此,鋼筋、橋鋼索包覆在水泥裡,不能挖開,維護時又必須知道鋼筋、管道內的真實情況,該怎麼辦?

廣告

靠科技探知建築隱疾

此時,只好借助科技的力量,探知建築的「隱疾」。黃盛鎮搬出滿桌的「家私」(工具),一字排開,猶如電影中特務007的器械展示,頗類似近來網路上火紅的開箱照片。

圖/黃盛鎮搬出滿桌的「家私」,宛如當紅的開箱文。

紅外線的熱像儀可以看見牆壁內的管線,水流經過的地方溫度就低;裂縫偵測器,可以判斷裂紋是不是大到會影響結構;水平儀配上光束打在建築四壁,經過計算,就能知道地板的傾斜度,黃盛鎮一一介紹,如數家珍。

還有各種儀器,如透距雷達、水平儀、內視管線、毒物、輻射偵測器……,這些黃盛鎮口中「吃飯的傢伙」,讓檢測人員有機會一窺建築內部的世界。

根據黃盛鎮分析,這次蘇澳跨港大橋斷裂,鋼吊索是支撐橋面最主要的力量,橋位在海邊,很容易鏽蝕,加上多年來沒有使用對的工具、正確的項目檢查,讓吊索的鏽蝕裂縫,成為致命陷阱。

「像這種情況,就要用遠距離檢測,儀器比人的眼睛厲害,連100公尺外0.1公分的隙縫,都能看的清清楚楚。」黃盛鎮說。

事在人為  光「看」就有名堂

但測量讀數就只是一個科學檢測的結果,若要判斷風險,仍需有結構知識、經驗豐富的人,才能操作檢測、解讀數據。黃盛鎮強調,最重的還是操作器材的檢驗師,有沒有夠強的觀念。縱使科技再先進,儀器本身仍無法當責。

許多再平凡不過的裂紋、零件脫落,在專業的檢測師眼中,都是一葉知秋的重要證據。「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的精神,在非破壞檢測這一行,發揮得淋漓盡致。

建築非破壞檢測技師的養成,就像一門手工藝,靠師徒傳承,沒有認證機制,如今在協會的努力下,可望獲得勞動部頒發的技術士資格。

黃盛鎮師承人稱「橋樑守護者」、首創國內唯一橋樑研究中心的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王仲宇,牆上還掛著他剛拿到的碩士畢業證書,黃盛鎮與這次負責檢測蘇澳大橋的行健科大教授陳明正,同是王仲宇的門生。

他執業後,為避免檢測師良莠不齊,也在協會開班授課,鼓勵更多人投入建築非破壞檢測的行列。基礎課程需上滿108小時,學生假日要早起,自掏腰包1萬5000元學費。檢測班三年來授課名額供不應求,迄今已有上千人上課。

學生不乏大學教授、退伍軍人、室內設計師等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都想來學習第二專長。學成後,協會還會安排就業與實習,不少徒子徒孫都在黃盛鎮介紹下,自行開業。

/建築非破壞檢測的工作內容繁複,需要不斷更新知識。

「有一個學員出去開業,光9月就接了57個房屋檢驗的案子,三個人的團隊,先生揪太太加上姊姊,都是從我這裡畢業的。」黃盛鎮得意的說。

但建築非破壞檢測的工作內容繁複,加上需要全台跑透透,執業後,還要不斷更新知識,案源也未必穩定,許多人上完課後,並沒有進入業界。

檢驗師黃少賢就透露,即使非破壞檢測技術的詢問度高,至今登記立案的建築非破壞檢測,還不到十家。全台加起來,非破壞檢測師,人數不及百人,每年卻有30多萬間房屋交易,都會想到非破壞檢測。

黃盛鎮分析,新建案速度慢,台灣的平均屋齡愈來愈老,加上921地震之前,建築施工的品質堪憂,管制鬆散,都讓老建築問題一一浮現。這次蘇澳大橋就是震前的產物。加上年代久遠,建築的圖籍資料容易遺失,非破壞檢測的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蘇澳大橋斷裂,重新喚起台灣人對建築安全的注意力。

「我們要做的,是在台灣人漸漸忘記事件後,絲毫不鬆懈的檢視每一棟建築,避免下一起意外發生。」黃盛鎮對「無名英雄」的稱號不以為意,直說希望有更多人養成檢測的觀念。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