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克夏破例買蘋果 幕後操盤人大揭祕

文:蔡曜蓮

當市場對蘋果逐漸冷感時,波克夏背後的兩名投資大將、也是極可能接班巴菲特的操盤手,在價值投資的教條下,將蘋果篩入網內。這兩人是誰? 市場又該如何解讀這項訊號?

五月十六日,原本平靜的一天,隨著股神巴菲特統御的波克夏公司揭露手中持股,頓時熱鬧了起來。波克夏的股票投資清單中,竟然多了蘋果的名字!

據公開資訊,波克夏已持有蘋果九八一萬股,約值一○.七億美元,相較波克夏持有股票總值約二千五百億美元,買進蘋果似乎只是牛刀小試。但波克夏的這一小步,仍然引發極大的震撼。

首先,蘋果近期財報不盡理想,上季營收出現十三年來首次衰退,iPhone銷售也創下二○○七年問世以來首次下滑。市場不少大咖投資者包括大衛泰珀(David Tepper)、卡爾伊坎(Carl Icahn)都相繼表明,「早已出清蘋果持股了。」股神選在此時吃蘋果,對蘋果股價猶如一劑強心針,當天股價收盤時上漲三.七一%,一掃近期陰霾。

引發市場譁然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與其他華爾街大咖對作,主要還是巴菲特一再強調自己不懂科技股。時間倒轉回一二年,巴菲特被問及為何寧可選擇IBM而不是蘋果,他坦白地說,「比起投資Google或蘋果,投資IBM出大錯的機率比較低……;我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評估他們(Google或蘋果)的價值。」

事實上,巴菲特真的沒有自打嘴巴,他在數日後承認:「我在事前根本不知道波克夏買了這檔股票。」這樁驚世交易,是由他旗下的兩位投資大將,陶德(Todd Combs)和泰德(Ted Weschler)其中一人所做的決策。

廣告

巴菲特年事已高,這兩人是巴菲特考量接班計畫時,親自挑選的經理人,將來極有可能接掌波克夏股票操盤的大任。

一四年時,巴菲特甚至開玩笑地寫下,「這兩人的投資績效比我還好。如果這樣羞辱人的比較持續出現,我可能毫無選擇的,從此不要再談起他們了。」這兩位經理人各有九十億美元的操盤額度,所做的任何決策都不需要經過巴菲特同意。自由放任的結果就是,波克夏出現這麼一檔巴菲特本人從來不碰的股票。

在巴菲特的公開說法中,並沒有清楚指出買進蘋果的究竟是誰,但無論是陶德或者泰德,他們既然能夠成為頂著波克夏招牌的隱形巨人,其投資哲學自然也傳承著強烈的「巴菲特基因」。

戰將一:重防守
嗅覺敏銳 躲過金融海嘯

一○年進入波克夏的陶德,巴菲特形容他「百分之百是我們要找的人」。之所以能讓股神給出這種評價,在於陶德完全符合巴菲特投資的唯一準則、股神名言之一,「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也就是說,陶德的投資風格是「防守重於攻擊」。

陶德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國家金融監管機構任職,使他得以深入了解金融世界的運作規則,培養對金融遊戲的敏銳嗅覺;接著進入保險公司,專責風險分析與制定汽車保險費率。上述這兩項工作經驗,為他的金融知識奠下扎實的基礎;隨後轉戰避險基金操盤,這些經驗,也成為他在金融海嘯期間的保命符。

○六年,美國房地產泡泡吹得啵啵響,所有人忙著追逐不動產貸款證券化商品,他卻注意到佛州建築業貸款正逐步拖累房地產成長。憑著過去的經驗,他循線追查貸款來源,發現金融業在這些流動性資產上有極大的曝險,而且根本就是靠著短期貸款在勉強運作,隨時都可能爆發現金軋不過來的風險。

同年,他靠著放空某些金融股小撈了一筆,同時看衰房地美與房利美這兩家次貸風暴的禍首之一。

即使洞燭機先,他在○八年仍然小賠了五%,但相較標普五百指數跌了三八%,全球經濟幾乎觸底,這樣的結果似乎也不算太差。長期來說,加入波克夏前,他的基金從○五年起算到一○年為止,累積報酬率為三四%,遠高於標普五百的負五%表現。

親近陶德的友人形容他是個數據狂,為了衡量金融產業發生「黑天鵝」的機率,陶德建立了詳細而龐雜的數據資料庫。他的工作時間非常長,重度嗜飲咖啡,即使星期天也經常加班。據說他的書桌前貼了張顯眼的全家福照片,盯著那張照片,恐怕就是他享受天倫之樂的方式。

戰將二:善攻擊
11
年基金操作 賺逾12

卯足全力確保「不賠錢」的重防禦特性,讓陶德宛如巴菲特的盾,為波克夏建立護城河;至於泰德,或許則像是巴菲特的矛,專門找到市場的弱點,積極攻擊。他是在一一年受到巴菲特延攬,而他在進入波克夏之前操盤的避險基金,績效高到令人不敢直視。

從二○○○年到一一年期間,他的基金繳出了一二三六%的報酬率。這個數字,幾乎讓人以為,是不是少打了一個小數點。

泰德是個長跑運動愛好者,他跑過紐約、波士頓馬拉松,有二十五年的時間,他都維持著每天跑步的習慣。他不僅極度自律,也具備典型運動員的競爭心;過去,他會和同為經理人的好友比較誰的操盤績效好,每年年度績效高的勝者,辦公室還會收到一塊對方訂做的獎牌。

泰德能夠每年穩定產出驚人的報酬率,在於他和巴菲特有共同的信仰,巴菲特曾說,「不要去賭大的機會,而是要穩穩抓住好的機會。」泰德抓到好機會的方式,一樣是靠著他驚人的耐力,他曾說過,做一項投資決定前起碼會花五百小時,鑽研這個決策。

他在投資一家公司之前,會鉅細靡遺地熟讀這間公司所有資料,即使度假也會隨身帶著公司公開揭露資訊研究。憑著「馬上、枕上、廁上」的精神,一旦確定公司價值,他就會長期持有。在他進入波克夏之前,他旗下基金的股票價值約值二十億美元,但他只持有九家公司,這種集中投資的特質也符合巴菲特所說的:「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並且小心看好它。」

他最廣為人知的戰役則是格雷斯化學公司(W.R. Grace)。○一年,格雷斯因為其石棉製品導致使用者致癌,被告到破產;泰德跳出來當工人與公司間溝通橋樑,使兩造於○八年達成和解協議,格雷斯股價因此攀升四十倍。這次投資,成為泰德驚人績效的重要來源。

有趣的是,當初巴菲特之所以會向泰德提出邀請,是因為泰德曾連續兩年用超過二六○萬美元的天價,標下和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兩人越談越投機,巴菲特順勢提出邀請,而泰德願意點頭加入波克夏,連巴菲特都說,「這已經無關乎錢。」

大買蘋果的意義?
轉型價值股 股價空間有限

泰德和陶德雖然投資方式迥異,但兩人都有「巴菲特投資基因」,奉價值投資為圭臬。雖然蘋果不是巴菲特買的,也不清楚是這兩人中哪一人做的決策;但既然「師出同門」,這樁交易透露的訊息,某種程度上依舊可以用巴菲特的腦袋來解讀,購買蘋果代表的意義。

蘋果除了身處科技業以外,檢視其餘條件,其實都還算符合巴菲特的選股邏輯。

巴菲特喜歡買龍頭股,而蘋果絕對是科技業的一方霸主,擁有忠心耿耿的蘋果迷,龍頭地位難以撼動。同時,完整的後端平台收費模式,能夠創造穩定的現金流。再者,蘋果現在股價已從高峰時期跌落近三成,股價在相對低檔。最後,蘋果的經理高層管理能力也受到肯定。此時買進這檔股票,吻合價值投資者的種種條件。

但是,若蘋果從過往的「成長股」轉型為巴菲特熱愛的「價值股」,也暗喻著蘋果未來股價的爆發力恐怕有限,本益比難有太高的想像空間。順著這個邏輯推演,台灣身為蘋果供應鏈大島,蘋概股們未來股價會不會也開始跟著「價值股化」?這是台灣投資人必須思考的新問題。

你可能會感興趣
身為創業人別養成華而不實的價值思維啊 https://goo.gl/uBKH85

★延伸閱讀★
巴菲特為何被稱為「股神」?關鍵在「誠信」
那些書上沒教的「巴菲特投資學」
熱行情下 巴菲特的三個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