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拉伯與減産原油的訊號

作者: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跨入2017年的財經饗宴,報名

1130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在維也納召開減產原油協調會。這是今年九月底 OPEC在阿爾及利亞的首都,阿爾及耳,達成減產原油協議之後,所召開的具體行動會議,企圖落實減產計劃。會議之前多數的經濟評論員與分析師對本次會議的結果均不表樂觀,導致會前原油價格下滑百分之四,北海布倫特原油跌至46美元一桶。分析師對此會議不表樂觀的理由有三。

不被看好的減產計畫

第一,OPEC中最主要的產油國是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而兩者基於宗教派別與軍事對峙的緣故,成為輸出石油市場的最大競爭者。但是,因為發展核能而受到西方國家撻伐,尤其是美國進行經濟制裁的結果,讓伊朗的原油輸出量,從過去的每日400萬桶,下跌到幾乎是零。如今,美國與伊朗的關係暫時放緩,而伊朗本身百廢待興,自然需要增加原油產量賺取外匯,說什麼也不願意減產。

其次,雖然OPEC曾經在上個世紀 70 年代因為石油禁運的緣故,對於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構成威脅,讓該組織風光一時,但幾十年下來,世界其他重要的採油國已經大幅提高產能。如今 OPEC所產的石油占全球產量大約只有百分之三十三,剩下的國家中,最重要的是俄羅斯。俄羅斯每日的原油產量與阿拉伯是伯仲之間,並且俄國經濟發展依據石油輸出的比例日增。雖說低油價造成俄國目前處於不利的狀態,但是只要俄國不配合減產,那麼油價很難會因為 OPEC單方面的減產,而達到上升的目的。

最後,就是美國頁岩油的生產量,在阿拉伯增產的這幾年中,不但沒有受到壓力停止生產,反而還維持了相當平穩的產量。這個事實,使得阿拉伯對於美國冶煉頁岩油所採取的抵制政策是得不償失。沙烏地阿拉伯弄得局面複雜,一方面是原油價格下跌,另外一方面並沒有導緻美國停止生產頁岩油,而自己卻逐漸捉襟見肘,不堪成本損失。

在這三種情況下,減量會議有多大的效果,很難預測。結果,出人意料,會後達成的協議,而且超過預期。OPEC國家將分配減產,合計每日120萬桶原油。其中阿拉伯以老大哥的身份減產,每日四十八萬六千桶,佔現在阿拉伯生產原油比例百分之四點六。經過減產之後,沙特阿拉伯每日生產一千零五十萬桶。其他OPEC成員國都分配到減產的配額,只有伊朗例外,還增加產量,每日九萬桶。

另外本次會議也宣布非OPEC的國家也同意減產,每日六十萬桶;其中,有三十萬桶由俄國負擔減產。另外,OPEC也交由其他會員國成立監督委員會,從海港油儲罐中監測原油輸出量,不能超過協議的輸出量。這個協議計劃是在201711日開始執行,要求先暫時按照協議的內容進行減產六個月,如果有需要,再延長六個月。

阿拉伯的犧牲與減產的意義

這個出乎意料的協議一出現,油價立即上漲百分之六直逼50美元大關。協商的結果中,最明顯的部分就是阿拉伯做了極大的犧牲。但是,這個犧牲的底層意義卻很豐富,其中最重要的有包含如下的三個部分。

第一,伊朗的地位很明顯的受到了重視。這很重要,因為這等於承認伊朗這個以什葉派為主的中東大國之地位,也算是在中東教派之上,伊朗與遜尼派核心自居的阿拉伯平起平坐。不要忘了,這兩大派別目前在伊拉克、敘利亞、葉門都有程度不同的軍事衝突。如今在大家都同意減產下,唯獨准許伊朗增產,等於是承認伊朗地位,其實也挽救了OPEC的公信力。

第二,有關非OPEC 會員國的減產計畫,尤其是俄國所承諾的每日30萬桶這一件事情,在129日第二次由OPEC 與非OPEC會員國所召開的聯席會議中確定。這使得大家心中放下一塊大石頭,油價也持續上漲。不過,對於這一點也不能過於樂觀,因為未來的監控機制中,管不到俄國的日產石油量。原因是,在海港監督儲油槽的制度,在主要以油管輸出石油的俄國並不適用。

第三,美國頁岩油的生產商最終算是獲勝,並且從此以後,美國油商在油價發展上,從被動轉為主動。原油價格從2011年高達100多美元,一桶一路下滑,一度不到30美元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這5年來阿拉伯想要透過低原油價格的策略,讓高生產成本的頁岩油生產商知難而退,離開市場。結果正好相反,美國冶煉頁岩油產商,不但挺住了低油價時期,並且並未減產。作為回教世界主要國家的沙特阿拉伯反而撐不住了,無法承受因為缺錢所導致的任何不確定性。實在是迫於無奈,阿拉伯只好接受這個無異於喪權的原油減產協商。

從這一連串事件看的出來,中東地區的權力均衡已遭破壞,各國在此地區,逐利的局面不可避免。原先維持中東局勢的主角,也就是美國,現在已經轉換成為眾多博弈者之一。這或許是未來幾年中,在中東地區最值得財經界觀察的新局面了。

廣告

★延伸閱讀

在黑色星期三 擊敗英格蘭銀行的男人
索羅斯放空美元 做多日圓與英鎊之役
賺錢的道理 就是要建立在別人的謬誤上


文章轉載於『言起投資-苑文其詳專欄

苑舉正簡介

苑舉正
苑舉正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兼任台大哲學系系主任。精通中、英、法語,台灣哲學學會副會長。1981年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1983年赴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院攻讀哲學,獲得哲學學士(1984年)、哲學碩士(1988)以及哲學博士(1995)學位。

目前出版中英文研究論文40餘篇,專長為: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社會科學哲學、政治哲學,對索羅斯的老師卡爾波普哲學有深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