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還起得來嗎?

工商時報【于國欽】 早在美援會時代,為提振民間投資已設投資小組,由美援會祕書長李國鼎擔任召集人,就改善投資環境、簡化繁複的行政流程、修訂相關投資法令,提供投資服務進行研究改革。 ■民間投資依其投資型態可分為八類,包括住宅房屋、非住宅房屋、其他營建工程、土地改良與果園開發、運輸工具、機器設備、種畜役畜與乳牛、智慧財產。 1959年時任行政院長的陳誠認為美援不可久恃,應徹底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民間投資,並指定美援會設投資小組,以解決投資所面臨的土地、勞工、賦稅及行政程序等問題。 在那個二戰剛結束,百廢待興的年代,到處都需要投資,只要改善投資環境,提供融資管道,就會吸引企業投資,隨後政府訂定獎勵投資條例,並設置加工出口區,台灣就此進入出口、投資的正向循環。 獎勵投資條例實施後的第一個十年(1960∼1970年)民間投資由一年投入60億升至一年投入300億元,隨著經濟起飛,出口成長,至1990年民間投資已高達6,000億元。 觀察各時期台灣的出口與投資會發現,兩者亦步亦趨,1985∼1990年出口快速成長,民間投資平均年增率近10%。1991∼2000年出口平均年增率10.2%,因應龐大的出口需求,民間投資平均年增率更升至11.3%,這十年既是出口的黃金十年,也是投資的黃金十年。 外貿不樂觀 擴廠束手 我國內需市場不大,生產活動大多著眼於海外,企業是否投資最終仍取決於海外的訂單,這個道理十分淺顯,試想當外貿不樂觀,訂單遙遙無期時,誰會傻到去投資擴廠?如此擴廠除了提高設備的閒置率,增加財務負擔外,一無是處。 這也是何以自2000年以來我國民間投資大不如前的原因,十年之間民間投資平均年增率僅1.9%,因為這段期間出口成長已趨緩,2011∼2015年更慘,平均出口成長率僅0.6%,在長年外貿如此疲弱的情況下,這一期間民間投資平均年增率也僅2.9%,完全無法與2000年之前相提並論。 這裡還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民間投資內容極廣,除了建廠房、買設備是投資,大興土木蓋豪宅也算投資,近六年民間投資看似優於2001∼2010年,實則是拜全台建案大幅成長之賜。若以購買機器設備而言,近六年平均年增率僅0.5%,投資動能之弱,自我國有統計資料以來所未見。 兩岸政策失當 成長難再 企業投資趨於觀望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仍是訂單流失,而訂單流失又與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崛起有關。令人惋惜的是,2000年以前有識之士早已籲請政府注意兩岸產業競合,以免時不我予,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十多年來兩岸政策舉棋不定,終至今日結局,如今大勢已定,民間投資不下滑已屬僥倖,怎可能成長? 1960年代在各國政府致力走出戰後廢墟的大環境裡,只要政府致力於改善投資環境,搭配外貿政策,即可提振民間投資,但如今全球化競爭的市場力量已遠遠超過各國政府的力量,政府用昔日獎勵投資的方法已起不了作用,這也是何以近年政府獎勵了半天,我們民間投資依然每況愈下的原因。 政府如今最該做的,是穩住那些已具優勢的產業,並且儘速解決五缺六失,如此雖難以扭轉大局,但或有可為。若連這點都辦不到,只是一再以政治干擾經濟,以政治領導經濟,則台灣僅剩的一絲曙光也將為之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