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式操作 不須判斷高低點

機械式操作 不須判斷高低點

近2年台灣ETF 的投資商品飛速成長,今年7月國內ETF 發行數量正式突破50檔大關,占大盤成交比重也從幾年前只有1%,跳躍式成長至10%,儼然成為新投資顯學。

ETF 投資商品涵蓋各區域,且種類很多元,讓投資人可以輕鬆投資全世界。早在8年前全球金融海嘯期間,獨具慧眼的財經部落客李柏鋒,就已經開始投入這個當時在國內還乏人問津的投資工具,之後他秉持著「買進並持有」的策略長期投資,除了當時危機入市帶來驚人的翻倍報酬外,這幾年也都維持與全球股市走勢相當的穩健績效。

10年前,28歲的李柏鋒剛結婚,當時因為買保險才開始涉獵財經領域,他拿出台大生態學博士生的研究精神,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保險、股票等金融商品,並且擔任批踢踢(PTT)保險、全方位理財及海外投資等3個財經版的版主,搭配實際操作海外市場,逐步累積紮實的財經知識與投資經驗。

用研究精神學投資 發現很多方法經不起驗證

在校時李柏鋒主修海洋生態,他常常提著保冷箱到各大漁港採集鯊魚樣本,當時這位鯊魚博士生收入有限,每個月的研究助學金剛好只夠生活花費,不過隨著結婚、小孩出生,因為要幫家人買保險,才開始踏入財經領域。

「結婚前,我是有多少花多少的人。」目前育有2子的李柏鋒回憶,婚後為了將來、為了替小孩準備教養金,開始用念博士的精神研究理財,把相關文章一篇篇拿來鑽研。當時他花了半年時間,把批踢踢保險版的文章全部看完,才著手規畫全家人的保單。而同樣的研究精神,他也應用在投資方面。

廣告

研究國內許多投資相關文章後,他發現很多內容根本「沒料」,舉例來說,技術分析看起來像是數學的演算,是相當科學且嚴謹的方法,但實際上不少文章分享的法則卻經不起回測(Backtest)檢驗。

「我把文章所說的方法實際回測後,發現其實沒人在乎科學!」李柏鋒因此開始把學習方向轉向國外學術期刊、論文,以及投資大師巴菲特。

大盤資訊較個股透明 華爾街也難敵ETF績效

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家裡長輩投資雖然以個股為主,卻是看著大盤走勢在進出,他心想:那何不直接投資大盤?何況大盤指數資訊透明、相關學術期刊論文最多,數據也方便回測檢驗,於是,他正式踏上了投資海外ETF 之路。

「華爾街的人認為,他們可以打敗ETF、打敗大盤,但事實上根本沒人可以真正長期打敗市場。」李柏鋒在2007、2008年密集研究、學習投資知識後有感而發。不久後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如今回想起來仍是心有餘悸,不過對於當時的李柏鋒來說,卻是百年一遇、千載難逢的絕佳進場時機,因為天天都有新低價,「那時候可以隨便買、便宜買,根本沒人會跟你搶。」

「有樣東西其實比看總經、財報更重要。」已鑽研海外市場多年的李柏鋒發現,對於「恐慌」的嗅覺靈敏度,是他能逢低勇敢進場的關鍵。多年來他有2次嗅到市場極度恐慌的氛圍,第1次是2008年底發生的金融海嘯,第2次是2011年的歐債危機,這種「實際的感覺」有時比數據更重要。

李柏鋒回憶,2008年的股市慘況,花旗、美國銀行等世界級金融機構的股價慘跌到1美元以下,國內也是哀鴻遍野,元大台灣50(0050)在金融海嘯期間還出現跌停。到了2009年1月,巴菲特出面喊買美股,但是市場不但未見好轉,表現反而更糟,直到2個月後,美股才開始從谷底反彈。

危機入市資產大翻倍 靠ETF每年獲利約2成

「當時我每晚都在觀察、研究,」李柏鋒從殖利率的角度發現,美國大型藍籌企業的優先股,殖利率已經到了20%、30%,雖然優先股有被提前贖回的風險,不過如果可領個1、2年如此高的股息,投資報酬就非常好。因此,李柏鋒陸續買了不少美國銀行優先股、花旗銀行一般股,其中,美銀優先股的殖利率在當時高達28%。

李柏鋒在2009年2、3月陸續進場,後來短短不到半年,全球市場出現報復性反彈,他手上的部位漲幅動輒2、3倍,漲勢超乎他的預期。「那時如果有足夠的現金,應該要買更多。」李柏鋒在2009年下半年出現一波多頭回檔之際,賣掉手中大漲的銀行股,直接轉進巴菲特所屬的波克夏控股公司。

除了在美股個股有所斬獲之外,李柏鋒當時危機入市的標的,其實主要還是瞄準ETF,他將手上8成以上資金, 買進VTI、VGK、VPL、VWO等分別代表美國、歐洲、亞太、新興市場等4大區塊的ETF,之後都有翻倍的獲利表現,且李柏鋒抱著長期持有、累積資產的想法,至今完全沒出場。

「這2年總部位報酬率大概1、2成,幾乎和全球市場同步。」李柏鋒指出,現在手上持有的ETF,大約占了總投資金額的9成,剩下的1成現金,則是等待市場出現重挫時,可以隨時進場加碼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