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享退指數52.5分 連兩年不及格

全球景氣動盪,經濟前景不明,加上人口嚴重老化,許多人夢想提早退休,但光靠薪水收入,如何妥善規劃?

《遠見》與中國信託銀行第二年再度合作「2017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結果顯示不樂觀,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只有52.5分,與去年52分差不多,凸顯國人退休準備連續兩年不及格,且幾乎沒進步!

今年上路的長照十年計畫2.0政策,強化「在地終老」照護方向。調查也發現,超過六成民眾均希望待在原城市養老,但民眾心中最宜居城市排行為何?即將揭曉。

蔡英文總統上台後,全面推動現行年金制度大改革,已讓全民各行各業陷入焦躁,對退休的焦慮升到最高點,紛紛開始按計算機,想算一算自己的退休金究竟有多少?

這樣的急迫感,有助於全面提升國人的退休準備嗎?說自己有準備的人,方向與策略對了嗎?

連續兩年,《遠見》與「中國信託」合作調查,本月共同發表「2017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

延續去年主軸,今年調查以「家庭」為單位,不只調查受調者本人,也一併調查受調查者與另一半的退休準備情況,並延伸至老後家庭財務的規劃。

此外,今年調查以「退休五力」為主軸,包括:金流力、替代力、提撥力、時間力與多元力等五大面向,獨家剖析國人養老金的準備內涵。

本調查於2017年7月4日至7月18日期間執行,訪問40歲以上國人,樣本涵蓋「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六都與「新竹市」等地區,共成功完訪2223人。

遠見研究調查中心副總經理任希詩表示,本調查將相關資料編纂為「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一探國人退休準備的整體情況。

廣告

2017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 僅52.5分

調查結果顯示不樂觀。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只有52.5分,與去年的52分差不多,國人的退休準備連續兩年不及格,且幾乎沒進步!

若以「退休者」與「未退休者」兩個族群來看,已退休者的樂活享退指數平均為58.8分,未退者只有50.4分,兩者均不及格。

構成指數的三大面向,分別是「對目前退休規劃的滿意度」「退休準備的足夠度」與「退休後能過理想生活的信心度」,請受調者以程度0到10分加以自評(10分為最滿意、最足夠與最有信心)。

分別計算之後,發現國人的退休規劃滿意度平均為5.3分、準備足夠度為5.0分、過理想退休生活的信心度為5.4分,皆落在5~6分的中間組,代表程度普通,也稱不上及格。有趣的是,上述三大面向的平均分數,幾乎與去年相同。

本調查發現民眾進行退休準備,最優先使用的一項理財工具,第一名是定存(34.8%),再來才是保險(30.4%)與不動產(18.1%)。

以年齡來區分,50歲以上族群的第一優先皆為定存(皆超過35%),40~49歲的較年輕族群則首重保險(34%)。

民眾喜歡以保險、定存、不動產做為退休規劃的主要工具,原因可能是在意「保本」。但中國信託銀行資深副總兼個人金融客群總處總處長楊淑惠提出反思,「選擇退休理財工具,保本、保值真的是唯一的考量嗎?」

她分析,定存雖保本,但利息可能無法對抗通膨;而保險商品雖然有生存金、年金等轉嫁長壽風險的效果,但前期投入的本金並不低。

以一般台幣「利變還本型儲蓄險」為例,每年給付生存保險金的比例,約為總繳保費的1.8%,若每月想領到4萬金流,至少要投入2666萬的本金。

不動產雖有收租金、可傳承的優點,但卻有租金報酬率偏低、持有的稅負成本走高的風險。

家庭理財規劃〉首重醫療規劃 財富累積第二

此外,從家庭理財規劃的角度,「退休準備」是最被重視的項目嗎?

顯然不是。本調查發現,53%的家庭有進行明確目的的家庭理財;其中,有42.7%的民眾表示「醫療規劃」是家庭理財的首要項目,其次才是「財富累積」(31%)。「退休規劃」(30.5%),而後為「子女教育」(28.8%)。

有進行醫療規劃的家庭中,近八成將重心放在癌症、重大疾病以及一般醫療的準備上,只有36%的人會顧及長期照護的風險。

「這結果對應到國人常買的險種,特別這幾年癌症險、醫療險很受歡迎,而長照險因為被認為較貴,所以較少人買!」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黃泓智觀察,在平均壽命持續延長且「長照2.0」政策帶動下,國人為了轉嫁長壽的照護風險,未來長照險與相關服務的需求會進一步浮現。

一人倒下,可能拖累全家人,因此老後醫療確實是國人最擔心的退休風險!在問到「對於退休準備,有沒有任何擔心的事?」(最多複選三項),有37%的民眾憂慮「醫療費用的負擔」,其次為「準備的退休金額不足」(28.7%)、「通貨膨脹或負利率」(23.4%)。

任希詩表示,上述擔憂都顯示對未來風險的不確定感,醫療、退休金屬於個人切身的挑戰,但民眾也感受到全球總經變動帶來的劇烈挑戰,像是兩年前的負利率現象與近來景氣復甦引發的通貨膨脹疑慮。這些利率變數都會影響到投資收益,衝擊個人退休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整體而言,今年只大約1∕3(36.2%)的人表示對退休準備「沒有任何擔心」,大幅低於去年的47.6%。

這或許是因為國內正歷經年金改革,而且公教族群的改革版本已三讀通過,導致全體公教退休金已大幅縮水,接下來還有軍人與勞工族群正要啟動修法。隨著「多繳、少領、延退」的改革輪廓愈來愈具體,民眾焦慮也上升。

年改變數難以預測,但只要退休金準備的方向正確,或許能穩住「基本盤」。不過,究竟台灣家庭的退休準備,足夠穩住基本盤嗎?

檢視退休五力〉金流力平均3萬811元 替代力嚴重不足

本調查以「退休五力」,也就是,金流力、替代力、提撥力、時間力與多元力等五個面向,一一進行檢視。

「金流力」,指的是退休後的穩定金流。當受調者被問到「你(預估)退休後每個月的穩定(家庭)收入大概是多少錢?」整體平均金額為3萬811元,主要來源是政府年金(含勞保、公教人員保險與退撫金等)、企業退休金(如勞退)與私人儲蓄。

「替代力」則是指「平均所得替代率」,以上述「退休後穩定收入」除以「退休前月收入」(此處指平均家庭月收入),而後將每個人各自平均之後的數值,再加以總平均,得出國人平均替代力為48.4%。

對此,楊淑惠指出,世界銀行建議退休後所得替代率至少該達到70%,因此國人的「替代力」明顯不足。

而「提撥力」想檢視的是,每月為退休準備而提撥的金額是否足夠。

本調查問及「你(退休前)自己(和配偶)平均每個月存多少錢或投資多少錢做退休準備?」結果平均為3萬9708元,其中,有近四成的人表示「不一定或未回答」,顯然多數人未固定提撥。

提撥力〉每個家庭為退休提撥38.2%

此題中,有1∕4(約24%)的人表示,自家每月退休準備的金額介於1萬~3萬之間。不過,若以平均值計算,「每月退休準備金額」除以「月收入」,則每個家庭的退休提撥力為38.2%。

「每月為退休提撥近四成收入?恐怕民眾高估了!可能是混淆了『退休準備』與『一般投資』!」身兼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副理事長的黃泓智觀察,像是勞退自提加上企業提撥,各6%,總共才12%,更何況勞工自提的意願一向很低,自提人數占勞工全體比率也只約6%。

黃泓智提醒,國人常認為目前所進行的投資理財,就是為未來做準備,但事實上,一般投資與退休規劃的性質大不同,理財手段可能南轅北轍,所以應該清楚定義哪些資產是為退休而規劃。

而且,不能把退休準備金挪作他用,否則,準備金常處於低水位,就滾不出時間複利。

時間力〉40歲算起 有20.7年準備

退休五力之中的「時間力」,指的是「退休準備期間」。本調查發現,國人退休年齡平均為60.7歲,而開始準備年齡為40歲。

平均有20.7年時間準備,看起來並不短,但20.7年可以準備多少退休金?能滿足退休需求嗎?

任希詩指出,若將上述平均每月為退休準備的平均金額3萬9708元,乘上12個月,再乘上20.7年,則每個家庭能累計986萬3467元。

再算可能的開支。以行政院主計處與內政部的最新統計資料,國人平均壽命80.2歲減去平均退休年齡60.7歲,則退休後能活上19.5年。

依照主計處統計,以60歲以上家庭月開銷約4萬1142元,做為國人退休後每月每戶消費支出,那麼,生活19.5年就需要962萬7228元。與之前準備的金額986萬3467元相比,退休金還剩下23萬6239元,看起來似乎不錯。

然而,任希詩指出,上述的金額只算日常每一戶的消費支出,還未計入醫療照護、休閒旅遊等花費開銷,也未加計通膨變數。

若想要進一步支應醫療照護、投資損失等風險,或退休後想要過更好的生活、享受休閒與旅遊,那麼,必須有更高的準備金額或更周延的退休規劃,例如將醫療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多元力〉理財工具平均2類 風險集中

比較過家戶平均退休金開支與可能的準備金額,從「多元力」,也就是理財工具多元化的觀點,來檢視退休金準備。

多元力理財工具的歸類分三種:第一類為定存、第二類為保險(任何類型)、第三類為投資(基金、股票等)。

本調查發現,說自己有做退休準備的民眾,平均使用兩類(1.99類)理財工具來做準備,各年齡層主要都使用「定存」與「保險」。

而且,年紀愈輕,使用的理財工具也愈多元,但40~49歲族群,平均也不過使用2.1類,這表示年輕族群普遍沒有進行投資,並未趁著準備時間還長,承擔多一些風險、加大退休金的累積效率。

「理財工具不夠多元,反而會讓風險過度集中!」黃泓智表示,不是錢都放在定存與保險就沒有風險,因為太保守而存不夠錢,將會導致老後財務危機。

他提醒,多元的理財工具可以達到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的目的,特別是在動輒長達數十年的退休準備期之中,每一個階段的主要工具與資產配置都不一樣。

綜合家庭退休五力,僅提撥力、時間力較佳,而替代力、金流力與多元力仍待加強。

以年齡族群來看,較年輕的40~49歲族群,其退休準備的時間力、多元力與金流力相對有優勢,但提撥力(32.2%)與替代力(44.7%)較弱,應放大每月退休準備金額,藉著時間優勢滾出投資報酬,並以適當的理財工具,為退休生活創造足夠的穩定收入。

而「屆退族」(50~59歲)的「替代力」不足,且太晚開始準備(平均18年),需更積極面對退休挑戰。

而60歲以上族群缺乏「金流力」,難以支撐長達20年的退休開銷。

家庭月收入愈高 退休準備愈佳

退休準備也有貧富差距?本調查顯示,家庭月收入高低,的確與理財行為有顯著關係。

任希詩指出,根據本次調查,目前(或退休前)的家庭平均月收入為9萬4126元。再加上主計總處105年家庭收支調查顯示,全國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為8萬2760元。

因此,為進一步觀察收入對退休準備的影響,本調查將家庭月收入區分為「8萬以上」「8萬(含)以下」兩大族群加以比較。

首先,發現家庭月收入愈高者,樂活享退分數愈高,為退休準備的金額愈多。例如,月收入8萬以下者,每月為退休準備不到2萬元(約1萬9400元);但月收8萬以上家庭,卻達5萬7100元,比前者多近兩倍。

月收入較高者,其退休後生活費用來自「投資所得」的比率較高,退休後每月穩定收入也高。「8萬以上」族群有44.8%仰賴投資所得,退休後收入(預計)近4萬元;而「8萬以下」只約15.7%,收入約2.5萬元。

此外,儘管不論家庭月收入多少,都主要使用定存與保險兩項理財工具,但「8萬以上」族群,其家庭投資不動產、股票或基金之比率也較高,工具較多元,理財風險也較分散。

此調查發現國人平均41.7歲開始做退休準備,但「8萬以上」族群卻提早至40.6歲,而「8萬以下」則較晚、42.7歲。

家庭收入較佳者,理財行為與退休準備狀況愈好,可提供參考,但這不表示收入較差者,就不能安享退休。

此外,在被問到「家人對退休生活的重要程度是幾分?」可發現愈年長、愈體認到家人的重要性(1~10分,10分最重要)。40~49歲族群平均為5.5分、50~59歲為5.7分、60歲以上為6分,整體平均為5.8分。

然而,當問到「朋友對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卻呈現相反走勢,愈年輕愈重視朋友的陪伴:40~49歲為5.9分、60歲以上卻只有4.9分,整體平均為5.5分。

「退休要量身訂做,每個人的需求與滿足點都不同!」黃泓智呼籲,不論收入多少,趁早開始規劃、行動,準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