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求提高師生比 未必是教授高齡化解方

根據統計,國內大學教授平均年齡是54歲,副教授約為50歲,十年後大學教授平均年齡恐落在60~64歲之間,嚴重老化。

為了搶救大學教師高齡化現象,鼓勵大學新聘年輕教師,近日教育部祭出五大措施:包括將境外生納入生師比;國立科大的生師比降為16;公費留考人數從每年110人,增至132人;一位玉山學者換三個玉山青年學者,玉山青年學者一次補助五年;教師彈性加薪,加薪超過3萬元的部分由教育部跟學校各出一半。

教育部雙管齊下,一方面透過獎勵機制鼓勵換血,另一方面則是直接調降「生師比」的規定,也等於是強迫大學增聘新老師。

降低「師生比」,表面上每位老師負責的學生人數變少,流浪博士也更有機會進入大學任教,似乎是雙贏。

但問題是,少子化海嘯即將來襲,不少大學認為,教育部硬要讓學校增聘老師,極可能成為壓垮學校經營的另一根稻草。

圖/自109年起,國內大學生入學人數將每年減少4萬人。

依照大學規定,學校聘任新老師後,不能因為學生人數減少就任意解聘老師。此外,估計民國109年起,國內大學的入學人數將以每年減少4萬名學生以上的速度雪崩,期間長達五年。

換句話說,大學為了符合生師比新規定而增聘老師,但學生卻快速減少,這些老師很快就會面臨「沒學生可教」的困境。某私立大學校長私下表示,在入學新生雪崩的這五年,有些大學根本不需要增聘老師,因為屆時學生人數慢慢減少,說不定就符合新的生師比規定了!

延攬新老師,人事成本也會增加,但教育部又不准學校漲學費,對學生人數節節下降的某些私立院校來說,真是不可承受之重。

廣告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學校現有400位專任教師,依照新的「生師比」算法,必須再增聘20位教師才會符合規定,成本著實增加不少。

南部某學生人數約一萬五千人的私立大學校長評估,依照新規定,光是聘到足額老師,一年的人事成本就要增加5000~8000萬元,負擔沉重。另一位學生人數也在一萬五千人的科大校長則嘆道,如果要追上生師比16的標準,內部估算過人事成本逼近一億元。

圖/若是要聘到足夠的教師人數,有學生人數達一萬五千人的私校評估,每年將增加的人事成本約在5000至8000萬元之間。

教育部代理部長姚立德表示,108學年起,將先實施「境外生全部納入生師比」,估計幾所老牌私立大學受到的影響最大。

至於國立科大必須在111學年之前將生師比降為16的措施,更可能全面衝擊技職大學,讓已經撐不下去的私立技校,提早退場。

106學年度時,教育部才將大專院校生師比從32降為27,日間學制生師比從25降到23,研究所生師比從12降到10。不少學校還在調整,不料政策又改了。

近年許多私校為了讓學生人數不少於3000人,以免被教育部列管,早就開始大量招收境外生。甚至為了配合新南向政策,也積極走向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以各種補助、獎勵、產學合作模式,吸引海外學生來台就讀。

未來這些境外學生若都納入生師比後,勢必大幅拉高現有計算的學生人數。某私立科技大學校長評估,因應新規定,未來五年可能必須增聘50位教師,估計每年薪資成本將增加3000萬元,就算教育部今年開放調漲學費,一年增加的學費只有1500萬,還是無法應付沉重的人事費。

少子化幾乎不可逆,大學的學生人數也將持續減少,教育部開出的藥方卻讓辦學者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感嘆,實非高教之福!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