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殺賓拉登5周年 歐巴馬披露內情 承認擔心殺錯人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1年5月2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佈,美軍海豹突擊隊在巴基斯坦採取行動,擊斃2001年「911」恐襲主謀、恐怖組織「基地」領袖賓拉登,標誌反恐戰踏入新階段。事隔5年,歐巴馬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訪問,披露當年部分內情,包括曾擔心殺錯人,又希望賓拉登在臨死前意識到,「美國人有仇必報,沒忘記他殺了近3000人」。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2001年「基地」策動「911」襲擊後,美國在全球打響反恐戰爭,並長期追緝賓拉登,但一直未能掌握他的行蹤。直至2011年中情局(CIA)追蹤到一名負責為他送信的保鑣,才得悉賓拉登藏身地點。歐巴馬隨即下令美軍特種部隊潛入巴基斯坦,擊斃賓拉登。

美軍行動看似順利,但並非毫無風險,歐巴馬承認這可能觸發巴方反彈,若美軍殺錯人,更會令華府極為尷尬。不過歐巴馬認為當日是捉拿賓拉登一閃即逝的機會,「假如什麼都不做,他可能再次逃脫,多年後才再露面」。

歐巴馬又透露賓拉登與2名近身保鑣不和,原因是賓拉登長期匿藏,保鑣除了保護他的安全,還要為他採購物資及送信,以便賓拉登遙控「基地」運作。賓拉登被殺前一段時間變得多疑,經常憂慮行蹤曝光,令保鑣苦不堪言。賓拉登最終要寫信安撫二人,承諾盡力減輕他們的負擔。各人最終在當年5月一同被殺。

「基地」失去賓拉登這名靈魂人物後,新領袖扎瓦希里魅力不足,導致組織四分五裂,加上近年另一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急速冒起,「基地」影響力大不如前。中情局局長布倫南前日形容,擊斃ISIS領袖巴格達迪與擊斃賓拉登同樣重要,反映ISIS已超越「基地」成為美國頭號打擊目標。

廣告

不過,「基地」在中東及西非仍具一定實力,去年初策動襲擊巴黎《查理周刊》總部,反映它仍威脅全球安全。布魯金斯學會專家麥坎茨指出,「基地」趁敘利亞及葉門內戰,正在兩國攻城掠地,其中葉門的「基地」阿拉伯半島分支(AQAP)有數千成員,並以ISIS為假想敵,密謀捲土重來,認為各國絕不能輕敵。

為慶祝賓拉登被殺5周年,美國中情局(CIA)昨(2)日在微博twitter「直播」當年作戰過程,由總統歐巴馬批准行動說起,逐步闡述海豹突擊隊狙殺賓拉登的「海王星之矛」行動,又讚揚擊殺賓拉登是美國打擊「基地」的重大勝利。不過網民對CIA的舉動不以為然,批評只是「沒品味的邀功行為」。

有網民留言問:「未知8月6日CIA會否『直播』廣島原爆?還是這樣做會被認為品味低劣?」也有人極盡挖苦能事:「你們還有更好的事可做,像捉拿壞人,或是暗地裡侵犯我們的私隱。」

曾獲普立茲獎的記者赫什指出,CIA宣稱成功狙殺賓拉登是美方長期監察的成果,只是歐巴馬政府的謊言。事實是巴基斯坦軍官為獲取酬勞,洩露賓拉登匿藏地點,又指賓拉登並非像美國政府所說般死於槍戰。

賓拉登被殺時居住的阿伯塔巴德大宅,5年後成為巴基斯坦著名「景點」,吸引不少人參觀。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最近重臨當地,發現當年受美軍行動影響的區域,如今築起密集房屋,面目全非,但當地人生活從此改變,一些賓賓拉登鄰居因此長期受嚴密監視。

BBC訪問當年最接近賓拉登大宅的鄰居、84歲的巴巴,他及兒子曾擔任大宅看更,為假名「科威特人」的賓拉登信差艾哈邁德工作。賓拉登被殺後,兩人同被特工帶走問話,調查他們有否見過賓拉登,至今仍遭嚴密監視,每逢有外地記者採訪,「一些穿便服的人就會乘坐政府車前來」,質問來者身份,並警告他不要多嘴。

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室關係緊密、由賓拉登父親創立的「沙特賓拉登集團」(SBG)上周五(4月29日)決定裁減5萬名外勞,佔集團員工人數1/4,並向他們發出離境簽證。外勞批評集團欠薪多時,拒絕就此離開,更焚燒公司巴士抗議。

去年由SBG負責的麥加大清真寺擴建工程發生嚴重意外,造成111人死亡,被沙特政府禁止投標新工程合約。油價持續低迷及政府削支都對集團財政構成壓力,據報集團欠債達300億美元,部分遭辭退的員工已被拖糧4個月。

SBG由賓拉登父親穆罕默德於1931年創立,負責沙國眾多公共工程,包括連接聖城麥地那及麥加的西方鐵路,以及建成後將成全球最高建築的王國塔。 直至1990年代,賓拉登仍能從SBG生意獲得分紅。賓拉登家族其後宣佈與賓拉登脫離關係,接管其股份。

《文匯報》「環球點評」分析,美軍5年前擊斃賓拉登,重創「基地」組織,美國人無不額手稱慶,以為終於可以安枕無憂。然而5年後的今天,恐怖主義陰霾猶在,甚至變本加厲,「伊斯蘭國」(ISIS)不斷策劃血腥襲擊,全球人心惶惶。由2001年「911」襲擊至今的15年間,西方國家反恐行動催生一批又一批新世代恐怖分子,顯示單純「以戰止戰」絕非對抗恐怖主義的長遠之道。

美國為報復「基地」發動「911」,倉卒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卻無法清剿塔利班在山區的殘餘勢力,他們不斷在阿富汗及巴基斯坦施襲,喀布爾和白沙瓦等地爆炸聲無日無之。美國2003年又揮軍伊拉克推翻海珊,亦無法建立新秩序,使當地淪為恐怖主義溫床。

無論是「基地」大本營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抑或ISIS肆虐的敘利亞和伊拉克,均非美國傳統勢力範圍,華府出兵激化當地人對美國的仇恨,傷口至今無法癒合。仇恨情緒加上長期戰禍,令不少人受極端組織招攬,壯大恐怖活動。

美國早年未有正視「基地」以外的威脅,長期低估ISIS等組織,直至ISIS前年攻陷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華府才如夢初醒。然而ISIS早已佔據大片土地,亦在互聯網建立強大宣傳機器,已是難以對付的猛獸,結果ISIS不但繼續肆虐中東,更在巴黎及布魯塞爾等歐洲大城市發動襲擊。

面對不同國家的政治、宗教及文化差異,各國須緊密合作反恐,例如俄羅斯與敘利亞政府較密切,美國便應嘗試與俄方取得共識,全方位清剿ISIS。不過,美國及歐盟在敘內戰之初,已要求總統巴沙爾下台,與支持他的俄羅斯長期拉鋸,敘國和談亦一波三折,政府軍與反對派繼續廝殺,令ISIS漁人得利、全球恐怖主義威脅持續,「後賓拉登時代」美國人仍難以安枕。

5年人事幾番新

美國總統歐歐巴馬:即將卸任,下令追殺賓拉登可視為他任內最主要政績之一,但對美國安全最大威脅的極端組織,已經由「基地」轉為「伊斯蘭國」(ISIS)。

海豹突擊隊:宣稱槍殺賓拉登的退役海豹隊員奧尼爾,現在經常到處演講,任職保安專家和霍士電視台軍事分析員,亦創立基金提高公眾對退役特種部隊成員的關注。

「基地」現任領袖扎瓦希里:賓拉登死後接掌「基地」,估計他躲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邊境,但不知他對「基地」仍有多少控制力。

拉登3名遺孀:據報美軍當年將她們交給巴基斯坦,翌年遣返沙特阿拉伯後銷聲匿跡。

巴基斯坦資訊科技專家阿塔爾:阿塔爾當年在twitter直擊狙殺賓拉登行動,他現居伊斯蘭堡,過着普通生活,但保留了行動中損毀的美軍黑鷹直升機碎片作紀念。

賓拉登私人醫生阿夫里迪:以注射疫苗為由,協助中情局收集拉登家族脫氧核糖核酸(DNA),證實目標身份,事後被美國「用完即棄」,身陷巴基斯坦監獄,上訴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