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時機,抓住成功

EMBA雜誌編輯部/文

抓住時機,抓住成功
抓住時機,抓住成功

根據研究,醫療疏失的機率在上午較低;下午進行財報會議可能影響公司股市;晚一點上學的學生,課堂成績通常會更好……。好表現不是隨機出現,你必須懂得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在生活當中,我們隨時都在回答以「何時」為核心的問題,例如什麼時候要開會、什麼時候要上市新產品、什麼時候要轉換跑道。然而面對這些決策,大多數人往往憑著直覺走,甚至隨波逐流,按照既定習慣和方法。

事實上,上午或下午進行,決定了財報會議和公司股價的反應,以及醫療疏失的機率;學生幾點上學不只影響了他們的學業表現,也牽涉到他們的身心健康。

這也是為什麼,管理暢銷書作者品克(Daniel H. Pink)大聲疾呼,面對時機這個問題,別再依賴直覺和運氣。品克指出,時機是一門跨學科的重大學問,範圍牽涉生物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甚至經濟學。

品克著有「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與「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To Sell Is Human)等暢銷書,討論主題包括工作、管理與行為科學等。他的作品獲獎無數,也譯成多國語言。

在他的新作「完美時機」(When)一書中,他以許多當代研究為基礎,展現時間點與人類狀態之間微妙的關聯,告訴我們透過掌握時機,可以如何提升工作效率,讓團隊更加凝聚,也為顧客創造難忘經驗。

時機與效率

你是哪種鳥?

無論你來自世界的哪一個角落,你的體內都有個精準的生理時鐘,以二十四小時又十一分鐘為一循環。我們的生理功能與它息息相關。不僅如此,研究也發現,人們的情緒隨著時間而起落。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等幾位學者,在二○○六年針對九百名美國女性進行了一項研究,主要利用他們發明的一日重建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讓受測者重構前一天的經歷。

廣告

結果發現,人們的情緒循著一個高峰、低谷,然後復原的模式。也就是說,我們的情緒在早上逐漸攀升,直到在中午達到一個高峰,但很快地就盪到了谷底,整個下午都維持低迷狀態,直到傍晚才開始回復,再度往上揚起。

我們一天當中的情緒起伏如潮起潮落般規律,這除了表示人們容易在下午鬧個小脾氣之外,還代表著更重大的意義,比如說,醫療疏失的機率在下午遠高於上午。而陳靜(Jing Chen)等三位教授的研究則指出,午後不適合開財報電話會議,因為早上發言人的語氣通常較積極,但下午時語調卻偏於消極、煩躁。這會影響聽眾觀感,乃至於公司股票,雖然這樣的影響是暫時的。

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把工作堆在早上,而是要看任務的類型,還有你是哪種「鳥」。我們的知覺能力會隨著一天的進展變動。一般來說,早上我們的執行功能較好,比較警覺與專注,適合分析類的工作。而大多人的分析能力在午前到中午達到頂點。

到了午後,我們開始變得鬆懈,邏輯能力變弱,但這不完全是缺點。此時,我們雖然對數學問題不行,卻適合解開需要洞察力的任務,因為這類思考必須天馬行空,發現事物之間隱藏的連結,而上午時腦部過度警覺,反而抑制了創意與洞察力。這些規則都是以大多數人而言,如果你是夜貓子,那麼你的遊戲規則就正好相反。

根據暢銷書「神奇的人體生物鐘」(Internal Time)作者,心理學教授倫內伯格(Till Roenneberg)的說法,以天性的晝夜節律而言,人們可分成三種時間類型(chronotype):特別早起的雲雀佔一四%;晝伏夜出的貓頭鷹佔二一%;六五%的大多數人介於兩者之間,品克將這群人稱為「第三種鳥」。

時間類型除了因基因而定外,也受年齡影響。兒童都是雲雀,但到了青春期,它們會逐漸轉化為貓頭鷹,晚睡晚起,而且在傍晚到晚間才逐漸有精神起來。直到二十歲左右,人們才又慢慢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趨近雲雀的模式。

無論哪種鳥,每天都會經歷高峰、低谷跟復原的循環。但貓頭鷹是逆向而為,從復原開始,經歷低潮,最後才到達高峰。他們適合在上午處理洞察類任務;傍晚到晚間才適合分析型工作,也因此比較適合在後面這時段下決策。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378期

※本文由EMBA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378期(2018年2月出版)

EMBA雜誌臉書

企業學習資源

※更多管理新知,歡迎前往EMBA雜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