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大人、幼稚大人你是哪一種?

成熟大人、幼稚大人你是哪一種?

「我 明明很成熟,但為什麼在他面前就變得特別幼稚?」許多人心中都有這個疑問。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是成熟大人,能夠理性而純熟地待人處事;最好的狀況是,對方也和自己一樣成熟,不必捲入無謂的情緒波濤裡。

然而,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扮演多種角色,面對不同對象,自然會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互動出不同的人際關係。有時像「成熟大人」,有時卻又在特定情境中突然變成「幼稚大人」。

要提高當中的自我覺察,避免造成負面效應,知名加拿大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發展出一套「PAC模型理論」,可從檢驗日常對話下手,判斷出自我與他人的相處成熟度,據以調整。

伯恩認為,每個人會因為成長過程的不同,發展出3種小我,包括父母(Parent)、成人(Adult)、兒童(Child)。3種小我的比重不同,也會因時空環境,自然地讓其中1~2種面貌組合出場,與人互動,並逐漸形成慣性人際關係。

‧「父母」狀態:最明顯的特質是優越感和權威感,喜歡用命令、訓斥、管教方式與人互動。如果一個人的父母狀態比重較高,說話起始句常是「你應該」、「你不能」,或是馬上評判「連這個都不會」、「講那麼多次都講不聽」、「你到底懂不懂」。

‧「成人」狀態:重視理性和客觀,能平心靜氣地分析思考,有邏輯地溝通,並尊重他人,帶有同理心。說話的起始句通常是「我的想法是」、「能否麻煩你」、「我建議」。

‧「兒童」狀態:較任性,容易感情用事,喜怒無常又喜形於色,習於服從權威又不負責任。說話起始句通常是「我猜」、「我想」、「我不管」;與人討論到不懂或不熟悉的議題時,會以「我不知道,那時候我還沒出生」、「太複雜,不要為難我」等語法來推託,藉著裝可愛來撇清責任。

當這3種狀態投射到人際關係上,會交叉出10種模式。最常出現在辦公室的模式有:「成人─成人」、「成人─父母」、「父母─兒童」、「兒童─兒童」,前2種是成熟大人,後2種則顯得不成熟。

從以下對話當中,你可以看到自己屬於什麼角色。人際關係可以改變,讓自己在職場上當個成熟大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