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雲:社會真的沒有想像中友善,也沒有想像中開放。

性別議題,在這幾年愈來愈受關注,但,礙於社會仍對同性傾向存在偏見,讓許多人不得不隱匿身分。三年前,台大醫院兼任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志雲,開設了國內第一個同志諮詢門診,這一路走來,他面對哪些問題?

下過雨的週日,夜涼如水,跟徐志雲醫師約在一家鬧中取靜的咖啡店。我們聊著同志運動、最近看的電影,還有「金田一」最新連載漫畫中,他從17歲的少年偵探,變成了中年業務員。

徐志雲是衛福部金門醫院的精神科主治醫師,也在台大醫院開設了台灣第一個同志諮詢門診。他的另個身分,則是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下稱熱線)理事長。

「他很願意奉獻自己,工作完全overloading(過載),為組織、為運動,還要在專業上有平衡,其實滿佩服他的,」認識徐志雲十多年,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呂欣潔說。

穿著簡單的黑T恤與牛仔褲,戴著細框眼鏡,36歲的徐志雲,外表比實際年齡年輕了些,在呂欣潔眼中,「他是很簡樸的人。」但在診間,徐志雲遇過形形色色的個案,早已身經百戰。

圖/台大醫院兼任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志雲。

2018年9月,他發表新書《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串起一個個故事,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同志的不同面向。

徐志雲與同志運動接上線,是在大三那年。他加入了熱線、擔任義工,學著如何向社會介紹同志、面對同志與同志的父母,「不知天高地厚地帶領同志的父母親友支持團體」。如他所言,這些經驗是他日後成為精神科醫師的養分。

次專科訓練期,決定開設同志諮詢門診

廣告

拿到專科執照後,徐志雲選擇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進行次專科訓練。

相對於過去擔任住院醫師的年代,徐志雲在台大醫院受訓的這一年,多了些餘裕,「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事。」2014年底,他向時任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的高淑芬提議,開設同志相關門診。「她非常贊同,也支持我。唯一條件是,如果要開,就要持續開下去。」

徐志雲是金門人,以公費生進入北醫醫學系就讀,一旦結束專科訓練,就得返回金門服務,但為了台大這個門診,他做好台北、金門兩邊飛的準備。「累歸累,對我還沒有太大問題,因為我是上飛機就睡著的人,」徐志雲笑說。

只是,門診如何命名,也讓他與同事苦思了好些時日,「直接叫同志門診,好像怪怪的,如果叫同志『友善』門診,彷彿其他門診都不友善。」

反覆討論後,拍板定案為「同志諮詢門診」,從2015年1月起開始看診,提供多元性別、性傾向、性少數族群及其親友的諮詢,再結合醫療支援與轉介。

但光是門診還是不夠。已在熱線服務了十數年的徐志雲知道,其實社會上還是有許多人對同志抱存偏見,很多同志仍覺得很孤單,認為這是罪惡的事,父母親則還停留在幾十年前對同志的想像。即使是資訊豐富的都會區,還是能見到這樣的個案。

因此,他一直在思索,可否在門診之外,讓更多人了解同志?

答案就是寫書。

透過書寫,讓更多人了解同志不同面貌

圖/徐志雲為了讓大眾認識同志的不同樣貌,寫了一本書《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

為了兼顧個案真實性與個案類型的廣度,讓一般大眾都能看懂,徐志雲費了不少功夫。

既是真實人生,自然不像童話故事,「他出這本書,一定有很多焦慮。」呂欣潔回憶,她跟徐志雲兩人,曾對書中呈現的個案反覆討論好幾回,「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同志真實的一面,不是只有某一種樣子才被接受。」

這個世界,猶如一道龐大的光譜,呂欣潔說,徐志雲在書中拉出了這道光譜,意在強調,要創造一個友善的社會,不該有條件。

21世紀後,台灣社會對同志的接受程度,的確快速成長。但,無論在門診的看診經驗,或是參與其他活動經驗,讓徐志雲認為,社會真的沒有想像中友善,也沒有想像中開放。

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是人的一部分,許多精神醫學會也紛紛聲明,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並不是種疾病;然而,無論在看得到或是看不到的角落,仍有人因此承受污名、面對壓迫跟痛苦,「如果我們可以去看見,才有一起修復的可能,」呂欣潔說。

在新書序言的開頭,徐志雲寫道:「我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再也不需要這個門診。」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