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收型基金惹民怨 金管會要管

工商時報【記者孫彬訓╱台北報導】 規模達數千億元的後收型基金,因強調買基金時不需支付手續費而熱賣,但後收型基金每年會另外多收一筆管銷費用,有部分投資人認為被騙,向主管機關申訴。 據悉,金管會已經準備出手,要求所有新送件的後收型基金必須設立「自動轉換機制」,到了約定年限就自動轉換成前收型基金,甚至不排除溯及既往,適用所有後收型基金,讓投資人不再被剝一層皮。 前收型基金與後收型基金主要差別在於「費用結構」,前收型基金是投資人申購時就收申購手續費,後收型基金則是申購時不先收手續費,但在約定的年限(多數是4年)內贖回要交4∼1%不等的「遞延申購手續費」,若超過約定年限以上,投資人不必繳交任何手續費用,儘管如此,後收型基金會多收取每年最高1.5%的「管銷費用」,且多數是採取內扣的方式。 業者指出,正因為後收型基金多收取「管銷費用」,讓後收型基金的績效一般來說多落後前收型基金,加上若投資人購買後收型基金達約定年限後,每年還是要扣「管銷費用」,變成長期持有後收型基金,對投資人反而愈不利,因此引起部分資人不滿。 有民眾反映,當初想長期投資以省下手續費,但發現持有愈久,基金被扣的管銷費反而大幅影響績效,等於是被扒好幾層皮。 對於投資人的不滿,業者指出,主管機關現在除要求銷售機構強化資訊揭露,更打算規定新送件的後收型基金要設立「自動轉換機制」,也就是到了約定年限後,就自動轉換到前收型基金,讓投資人不用再無止盡的付管銷費用;金管會甚至研議溯及既往,讓所有的後收型基金都要有自動轉換機制。 業者表示,對預計投資金額較大,或較無法確定投資時間的投資人,前收型基金可能是較好的選擇,另一方面,目前也有業者推出對投資人有利的後收型基金,例如某投顧的V股基金到約定年限便可轉換成前收型基金,且基金不收內扣的「分銷費用」,由業者自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