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保單健檢】保險買一堆理賠一點點 真正盲點在這裡

台灣人愛買保險,但遇上風險卻經常發生理賠金少得可憐的情況,其實,從整體財務面而言,一般人最該盤點檢視的是人身保險,因為風險隨侍在側,一旦發生萬一,絕對會打亂個人、乃至家庭的經濟。

30歲的鍾先生和28歲的古小姐是準備結婚的情侶,近期檢視各自的保單後才發現,原來保險不是有買就有「保庇」。「出社會後工作忙,手上的保險都是因為接到電銷業務員的介紹就買了,根本沒留意到自己買的保障是否足夠。」古小姐透露,除了癌症醫療險之外,還有2張月繳的儲蓄險。

其中,古小姐有1張儲蓄險是前不久剛規劃的商品,20年期、月繳約3,000元,「當初想存錢,沒多想保障內容就買了。」古小姐後來才意識到,萬一發生意外或生病,醫療保障不足是個大麻煩,因此她迫切需要解決醫療險的問題。

以古小姐為例,檢視保單後發現保障缺口,自然不能坐視風險不管,但是該如何聰明調整呢?統一保經業務經理陳芳琪表示,視保戶有無預算,作法也不相同,「有預算,可以添加投保新保單,作法相對容易,只須將保費花在刀口上,但如果沒有預算,就有必要回頭檢查舊保單內容,甚至忍痛解約影響最小的保單,或辦理減額繳清。」

專家建議,缺口從最擔心的事優先處理,例如機車族擔心意外事故、一家之主擔心生病拖累全家,如果擠不出錢解決最要緊的缺口,不妨先檢查舊保單的保費都繳哪些內容、月繳變更為年繳是否有優惠,是否有重複投保的保障、保障內容和期待值或現況需求有無落差,想辦法從中取捨。

後來古小姐考量預算,並評估儲蓄險一時半刻無法救急,選擇忍痛解約已經繳了5個月的儲蓄險。陳芳琪表示,古小姐騰出來的每月3,000元保費,就足以規劃出480萬元的壽險、300萬元的意外險、100萬元重大疾病給付、實支實付日額4,000元及住院醫療限額30萬元等多項保障。不論壽險還是醫療險保障,頓時補足。

廣告

事實上,古小姐買儲蓄險的例子,也是許多台灣人買保險的通病:重儲蓄、輕保障,根據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有2.5張以上的壽險保單,且平均每人每年總保費支出近15萬元,身故壽險保額卻只有56萬元。

專家普遍認為,儲蓄險不應跟保障險種混為一談,保費也不應超出能力負擔,「醫療險保費的合理範圍不超過年所得的1/10,行有餘力,儲蓄險的保費若能達年所得的2~3成即屬不錯,理財可再透過其他的管道及工具。」陳芳琪說。


更多鏡週刊報導
【年度保單健檢】投資型保單績效差 小心傻解約連保障也沒了
【年度保單健檢】她月花5千買保險 竟發現生病住院不夠賠
【年度保單健檢】長腫瘤怕沒理賠 每年做這動作讓你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