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林君陽:想成功,我不靠夢想,靠初衷

導演林君陽:想成功,我不靠夢想,靠初衷
導演林君陽:想成功,我不靠夢想,靠初衷

因執導《我們與惡的距離》被許多人看見的林君陽,從導演助理入行,累積十多年的能量與底蘊,他的工作經歷也像電影一樣有意思,是能激勵你向前的那種。

撰文◎胡乃云 攝影◎黃建彬

《我們與惡的距離》堪稱2019年最受矚目的台劇。這部探討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後,加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人權律師和精神疾病患者,乃至這些角色所處的專業場域、人際關係和整個社會正面臨的課題的劇集,迅速成為觀眾討論的焦點,衝上Google 2019年度搜尋排行榜「最快竄升關鍵字」和「快速竄升戲劇」第一名。

同年10月,《與惡》成了第54屆電視金鐘獎最大贏家,締造14項入圍、6項獲獎的佳績。入行十多年的林君陽,也因執導該劇獲頒「戲劇節目導演獎」,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隱身幕後的他。

大學讀影像傳播、研究所念電影,擁有多部出色攝影作品,包括入圍金鐘攝影獎的人生劇展《結婚不結婚》和《三朵花純理髮》,以及執導多部電影和劇集的經驗。

當我們好奇問起:怎麼想當攝影師和導演?林君陽給了一個跌破眾人眼鏡的回答:「『當導演或拍電影』不是我的夢想,真的不是。」

原來,他個性務實、不談夢想。用登山比作職涯,他不是一開始就決定攻上名為「攝影師」或「導演」的頂,而是把當下感興趣的事做到最好,猛然一看,自己已經站上某個位置。

原來成名不必趁早 大器也可晚成

高中時,林君陽決定走傳播這條路。

1980年出生的林君陽,適逢台灣電視廣告創意勃發的九零年代,他舉司迪麥(Stimorol)口香糖意識形態系列廣告,和蕭雅全導演操刀的泛亞電信「胖子老鳥與瘦子菜鳥」系列廣告為例,「那些創意對小時候的我影響很大,總覺得看到很多感動。」

廣告

另一個原因是,他高中就察覺自己可能不適合當上班族。比起每天到公司處理業務,他更嚮往能去新的場域、接觸不同人事物的工作。

2003年,讀大學的林君陽加入電影《五月之戀》劇組。導演助理,是他入行第一份工作。

半年業界實戰經驗,加上兩個月準備,讓他成功考上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導演組。他形容研一生活有如無止盡的輪迴,今天趕完這劇本,馬上又要迎接下一份作業,但業師的分享和同學的切磋,成了研究所最大的養分。

當他不停寫劇本,也想趕快把它拍出來、讓更多人看見時,「都說成名要趁早嘛,」老師易智言卻說:「導演最重要的年紀是40到45歲,大概這年紀,才有機會成為相對成熟且創作力旺盛的導演。」

原因有三,一是個人成熟,「需要人生閱歷和了解人情世故的能力,大概到40、45歲,該看的看過了,該談的戀愛談過了,也有足夠時間看到社會百態,」二是工作技能成熟,知道自己的能為、不能為,以及如何執行的know-how,再來就是人脈與籌資能力。

這對當時24歲的林君陽來說,是個解放。

原本急於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能耐,以跑百米的力氣向前衝刺,突然發現,這事急不來,「老師告訴你,前面還有兩公里,賽道從短跑變成長跑,心情完全不一樣。」這也是後來他選擇把工作重心放在攝影的原因,趁2、30歲多練手,先儲備能量,才能跑得長遠。

追求完美沒有錯 但有時要會認輸

另一件深深影響林君陽的事,是碩士畢業到當兵前那幾個月,跟在蕭雅全導演身邊的一段經歷。

有一次,他和導演聽完客戶brief,導演要他先寫腳本。林君陽很緊張,因為從未寫過廣告腳本,他不停找資料,寫了又刪、寫了又刪,弄了一兩週,還是寫不出滿意作品。

直到提案前兩三天,林君陽壓力大到快爆炸了,他跑去找導演,導演要他先交出腳本,然後兩人一起修改、弄成一本提案。過程中,導演和他說:「君陽,有時候我們要學會認輸。」

到現在,這句話仍令他印象深刻。因為,他總想把每部作品做好、拍好,所以給自己很多壓力,「但有時事情不在你現在的能力範圍,或是你就沒有足夠的資源、知識和時間,你要學會放下跟妥協。你絕對要努力,把當下能做到的事做到最好,但也要知道停損點和折損點在哪。」

享受成就感 讓它帶領你

後來把重心放在攝影的林君陽,交出許多漂亮的成績單。

他認為,能夠在工作上不斷累積成就感,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那些成就感,來自於你知道自己做好了,或知道自己多會一個東西,或不小心撞出一個很滿意的東西。每一個小小的感動,會讓你走得比較遠。」

他舉例,拍《三朵花純理髮》時,有一幕是太太打電話給先生,先生在車內的手機響了,但人在車外,因欠債被一群小混混圍毆。小混混打完人後,把先生的車開走,獨留先生在高速道路附近陰暗荒涼的河堤上。

林君陽照這順序慢慢移動鏡頭,突然發現,河堤對面,有台車正慢慢駛在高速道路上。他用眼神與跟焦師示意,兩人把鏡頭和焦送過去,那台開在高速道路上的車,就變 成片中小混混開走的車了。

「這不是寫在本上,也不是現場可以預判、這麼剛好會發生的事,但一氣呵成過去時,你知道你在技術、現場觀察能力,以及敘事的邏輯節奏上都get到了。」他說。

把握初衷 好習慣成底氣

林君陽讀電影所時,第一堂編劇課,老師易智言問每位同學:「你為什麼想來拍電影?當導演?當編劇?」

自認沒夢想的他被問倒了,只好回去思考,「我發現我很喜歡看的廣告、電影、故事、小說和書,我從中得到很多感動或靈感,然後會有衝動想去跟別人說。」他的初衷是說故事,「有技巧地說給別人聽,讓別人有跟我一樣的感動,或更多的感動。」

也因為這樣,林君陽的路相對寬廣,他能拍廣告和微電影,也接紀錄片,當然還有電影和劇集,前前後後待過一百多個劇組,「不管是大片、小片,從很無聊的片、為了謀生而拍的片,到我真的感興趣的片,只要時間可以都接。」

30歲時,他被導演高炳權找去當《愛的麵包魂》的共同執導。後來有導演問:「你怎麼能夠在這麼年輕時去做這件事?你有什麼底氣?」

原來,從那時間點往回推,大概有七年時間,他每天都會帶數位相機出門,拍照、修圖,最後po上網給大家看。這樣的習慣,默默提升他的觀察、取景和修圖能力,「所以當你有機會抓著電影攝影機時,你以為你沒武器,其實你有,只是還不知道怎麼用,但已經練習很多年了。」

學生時代,林君陽一直搞不懂何謂「看光」,不懂老師傅口中的各種光線,但這幾年認真觀察,終於看懂,「光從哪裡來,反射哪裡走,這世上的光真的無限多種。在拍攝現場時,可能會有一些靈光乍現,來自於看過的某一道光,如果那樣,故事好像會很好看。」

不過,他不把po照片和看光當功課,因為做功課難堅持。找到初衷和感興趣的事,做到極致,享受過程中的感動和成就感,才能走得長遠。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4/5月號(489期)Career職場情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