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 談生產力4.0

專訪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 談生產力4.0

近年來由德國企業與政府提出的工業4.0政策,影響力逐漸擴展到全球,引爆各國製造業往智慧生產的創新道路上前進。

看到大勢所趨,行政院也在2015年5月完成政策擬定,提出台灣版本的生產力4.0新政策,除了有如德國政府瞄準的製造業創新外,還加入台灣特色的商業服務與農業生技等應用領域。

最終目標是藉創新,帶動台灣的產業轉型,在2024年達到製造業人均生產總額提升60%、商業服務業人均生產總額提升40%、農業人均生產總額提升40%的目標。

也藉著新科技減少國內高齡化社會下,就業人力不足的衝擊。

由於一次跨三種產業型態,台灣生產力4.0的願景,可說比他國瞄準智慧生產野心遠遠更大!

該如何執行?又該從哪裡找到多個產業創新的答案?《遠見》獨家專訪引領本政策策略執行的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

曾在宏碁、Google等科技公司擔任要職的張善政認為,生產力4.0,有點像是完成他在業界服務時的未竟志業。

他舉例,德國工業4.0創新背後許多技術,如RFID等,早已存在國內資通訊產業已久,如當年他在宏碁工作時,就已運用過RFID做商品編碼,也曾輔導種植番茄的本地農民,採用物聯網工具來掌握環境資訊,只可惜十幾年前因缺乏有力商業模式,那些嘗試都中斷了,相當可惜。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台灣資通訊產業基礎甚佳,加上網路普及,應該可為其他產業找到創新線索,把技術深化成可獲利的創新商業應用。

關於生產力4.0,政府下一步布局在哪?以下是專訪精華。

廣告

以前就有技術 但欠缺獲利模式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生產力4.0的政策構想,部分源自於德國政府提起的工業4.0。可否先談談,你如何看待工業4.0?

張善政答(以下簡稱答):工業4.0以德國的定義,就是資通訊結合製造業。其實這類技術,德國不是第一個。全球資通訊產業很早就開始做,例如我知道以前有一個國外的大廠,做硬碟的。他們的硬碟比較貴,因為裡面放了一個軟體。這個軟體可讀硬碟,快要壞掉時能事先告訴你。

他們的硬碟沒有比較好,但能告訴你快壞了,快把裡面存的資料抄出來,資料就會即刻救回,不會跟著壞掉。這個功能也可自動無人化,幫你修理硬碟,這個應用,現在來看就是工業4.0。

我解釋一下技術上為什麼做得成?因為硬碟讀寫的頻率可預測,一般讀寫一次就好,如果讀寫兩、三次還不成功,大概就知道裡面有問題,可用這個過去經驗來做預警系統。現在工業4.0,許多預警系統也就是放感測器測量。所以這些技術不是現在才出來。

問:既然技術成熟,為什麼還需政府幫忙推動生產力4.0呢?而且還加入商業、農業,比德國光談工業還多?

答:其實我的理解,商業這方面發展更早,商業物流的預測技術,在工業4.0前就有,我也做過,只是過去的Business Model(獲利模式)沒起來。

我以前在宏碁服務時,當時我主管黃少華給我一個手指頭這麼大的塑膠瓶,裡面裝粉末,看起來像西瓜霜,粉粉的。他當時告訴我這就是RFID(意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縮寫)原材料,可用來做成商品的電子標籤,有一天只要有感應器自動刷過去,就知道商品資訊,那時才2000年左右。

後來,我和經濟部提一個科專,要透過RFID技術,做二維條碼標籤貼在商品上。讓每個商品都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標籤編號,刷過去一定知道是哪一件商品,用來管理物流,就能非常精準。

那時物聯網、雲端這些名詞還沒出來,但應用已經出來了。所以我跟經濟部提科專、要和世界接軌,將全世界接起來成為一個商品電子標籤平台。

可惜,我們架了平台,但做不起來,因為沒有獲利模式。最後好像只有美國賣場沃爾瑪有做起來,因為它們是零售通路商霸主,資源與勢力都龐大,可主導這件事,我們不行。

問:工業4.0或生產力4.0,最終是希望促進台灣各產業,解決甚麼問題呢?

答:現在工業4.0出來了,要解決什麼問題?整個製造產業價值鏈和人力的問題。

分析消費者行為 找出可預測的商機

運用到商業方面,因為商業直接面對消費者,所以還要延伸到消費者,例如使用大數據分析從商品製作生產,直到消費者行為的過程,找出可預測的新商機。其實以應用規模來看,商業還比工業大。

另外一個生產力4.0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業創新,你看國外,美國耕作面積這麼大,但是有地圖定位資訊GPS回傳系統,可做輔助管理。機器走到這裡一偵測就知道要轉彎。美國這種觀念早就有,台灣現在推的小地主大佃農也是。耕作的人都老了,年輕人願意回去,這個小農就能把周遭的地買下來,用推土機推平。但推平怎麼知道自己田地的界線在哪?問GPS系統就知道。這背後,可解決很多人力做不好的事情。

問:所以台灣推生產力4.0,有一部分原因是解決人力不足?

答:不只人力,還有經濟規模的問題,因為小農一定做不了經濟規模。現在很多年輕人回鄉耕農,這個現象會變多。所以我們選了農業,農業之外還有其他產業,工業選五個,電子、機械,商業選兩個,一共八個產業。

問:台灣為何要多跨這麼多產業?不直接跟進德國、美國作法就好?

答:人家的政策,都是從自己擅長的出發。美國做製造創新的優勢,當然是3D列印,他們規模已經大到可列印一部車子。列印車子的機器比一個房間還大。但列印出來的車子是原型車,不是拿去賣。

德國為什麼要工業4.0?因為他們製造業強。每個國家都選自己最強的產業,台灣是要救的太多了,所以先選八個產業輔導。

問:農業能做的創新,又是什麼?

答:農業4.0的追溯,可透過物聯網工具,測量土壤的溼度、溫度、化學成分,要不要施肥什麼的。澆水、施肥以前都憑經驗,但土壤裡有感測器,可把東西種得更好。

像我以前在宏碁做過一個計畫,是聖女小番茄。那時政府推Wi-Fi,我們就在土壤架設一個相機,還有一些感測工具,測量溼度、溫度。測量的資料可往後送。我們幫豐原的聖女小番茄加上二維條碼,只要刷了就可知道現場怎樣,給消費者信心,可惜後來這個也中斷。

我就說,生一個baby就死、生一個baby就死。沒有獲利模式就死。

政府出馬 打造ICT基礎建設

問:所以每個產業的4.0創新,都還是要有ICT基礎建設?

答:沒錯。另外還有一個失敗沒做的是蘭花。講究蘭花的人,跟養狗的人一樣,很講究品種。蘭花好的品種在他們的圈子是很貴的,因此蘭花也要有血統證明書,這是荷蘭搞出來的。就是透過科技,從最小的苗開始記錄、溯源。包含怎麼養、上一代是誰,基本上就是善用物聯網科技去追溯而已。

荷蘭一做,台灣卻沒有證明書,就賣相不好了。

但不管是蘭花血統,還是用物聯網培養小番茄,這些都須長期做,還要找到獲利模式。我認為光靠中小企業或幾個年輕人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絕對需要政府的幫忙。

國內中小企業多,有些不知道怎麼辦,這時候要輔導他們,讓他們有感測工具蒐集資料。那資料放哪裡?他們說沒有雲端啊,那我們就建立共用的後台,裡面有雲端的硬體和放大數據的工具,他們就能判斷,知道一個東西是不是快壞,這些就是資通訊產業能幫忙的。

但除此之外的創新,由於每個產業不同,專業知識不同,還是要靠企業自己想。政府幫忙只是讓資訊儲存與分析的門檻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