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人民幣強升背後的政經意涵

工商時報【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 川普上任後採「弱勢美元」政策,即使Fed於今年二度升息,在對川普施政沒信心下,仍無法改變美元走貶趨勢。美元指數自今年第一個交易日的102.8跌至9月15日的91.872,累計下滑近11%;但同期間的人民幣即期匯率則自6.9429升值至6.5499,幅度僅5.66%,約美元貶值幅一半。而今年5月,人行在中間價的形成機制中引入「逆週期因子」。結果,人民幣兌美元從6月起大幅升值,由6.861一路上升。進入8月之後更出現凌厲的漲勢,單月升值幅度達1.93%,創下史上第一大的單月漲幅。若依目前看來,「人民幣強勢、美元弱勢」的格局大致不變。但人行為延緩人民幣升值速度,一升破6.5,旋即宣告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由20%調整為零,致使人民幣單日重貶,維穩的決心可見一斑。 其實,除了人行引入「逆週期因子」政策奏效外,自去年底即祭出一連串「寬進嚴出」的遏阻資金外逃政策,也發揮了效用。此外,中國大陸第一及第二季的GDP成長率均為6.9%,高於預期;無形中也支持人民幣擺脫長久以來的貶值弱勢,轉強升值。特別注意的是,人行近年來一改過去拋售美債換美元,籌措捍衛人民幣所需子彈,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的作法,進而大舉買入美債。如今年7月19日的中美首度「全面經濟對話」前夕,突然大舉增持美債,讓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中間價創近9個月新高。據美財政部資料,中國於6月大買美債443億美元,其持有美債水位已來到1.147兆美元,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一。加上進出口貿易回暖、外匯存底續增,也讓人民幣升值有了支撐。 近幾年,人行為促進人民幣自由化及國際化,逐步放寬波動區間,目前最大浮動幅度為2%。人民幣升值可能帶動大陸內需進一步的增長,成為「十九大」時期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軸,無疑是此波人民幣升值一項重要的訊號。即將於下(10)月18日召開的「十九大」,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彰顯國力及鞏固大權的重要時刻;人行除了「竭盡全力」讓人民幣維穩外、資本市場穩健運行更是至關重要。據悉,人行正考慮在「十九大」後,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容許人民幣在每日中間價上下3%的幅度內波動。屆時,市場震盪難免,但應不致於重蹈2015年8月11日的夢魘。 由目前的種種跡象顯示,人行致力於人民幣維穩,意謂著人民幣升貶有其底限,更有其重要的政經意涵。這底限是否為6.5;恐怕只有人行知悉。然而,有貶值疑慮的仍是中國下半年的經濟成長是否放緩,「十九大」後若再次確定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其波動亦會加大,更平添人行維穩的難度,但以人行過去至今對人民幣匯率調控的經驗.應有能力克服。在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及「債券通」實施後;9月4日在廈門舉行的金磚五國領導人會議,並通過「廈門宣言」。習近平釋出利多,將設立首期資金達人民幣5億規模的金磚國家經濟技術合作交流計畫。在人行維穩措施及未來「一帶一路」發酵下,人民幣國際化仍是指日可待。 然而,美元的弱勢,也讓台幣欲貶不易,10月美國財政部的「貿易對手國匯率報告」又要出爐了,央行豈敢干預調節;上半年企業匯損的陰霾揮之不去,下半年匯率避險仍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