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評級下調、財報不實、虧損,陸企債務違約先兆

【時報-台北電】去年中國大陸出現首例公債違約事件後,便打開了債市的潘朵拉盒子,至今已發生15起信用事件,8起最終實質性違約。分析認為,信用評級多次調整、財務訊息品質不佳、連年虧損等都是公司債務違約的徵兆。

華爾街見聞報導,海通證券分析,公募債券違約企業的領域集中在以太陽能、風力發電為主的新能源行業,以及鋼鐵、機械設備等產能過剩的行業。

從企業屬性來看,最終違約的除了民營企業外,也包括首例違約且破產的保定天威集團,以及後續違約的二重集團、中鋼等大型國企。以券種來看,以公司債違約的比例相對較高。該分析歸納出違約事件主體的特徵指出,發生信用事件的15起案例中,平均發生信用評級下調2.9次,違約主體4.3次,而評級連續下調或跨級別下調的主體違約風險更高。審計結果多有瑕疵、連年虧損或突發虧損皆是所有違約主體的共同特徵。此外,貨幣資金難以覆蓋短期債務的流動性危機、資不抵債、公司治理因素也會增加公司債務違約的風險。

報導稱,今年6月陸股發生股災後,投資者陸續將資金從股票市場轉往公司債市場避險;此外,為降低借貸成本以推動經濟增長,大陸政府自去年11月以來6次的降息、降準更助長債市擴大。根據德國商業銀行預測,大陸債市年底崩盤概率現已從6月時的接近零,上升到了目前的20%。

德國商業銀行駐新加坡高級經濟學家周浩指出,大陸政府如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不干預,債券市場恐泡沫化,而一旦干預,債市又會像股市一樣因為快速去槓桿而出現崩潰。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鍾寧/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