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當你願意接受事實,心中的傷痕就不會那麼痛了

曾幾何時,你我的心中總是會有難以面對的恐懼,也許是親身經歷的陰影、以訛傳訛的道聽塗說、和文化習俗牽連的傳統鬼故事,但都莫不是在某種層面,成了惕勵心中的警戒,而你可能難以想像,若這一切惶恐有可能成真,你又該如何迎戰那詭譎的心魔?

由《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奧斯卡大導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監製、《驗屍官》(The Autopsy of Jane Doe)鬼才導演安德烈艾弗道夫(Andre Ovredal)執導,改編自全球暢銷恐怖小說的《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描繪的便是在許多陰暗的故事下,充滿奇幻卻崩落的現實。

原著故事中其黑暗神秘卻又充滿驚奇的獨特世界觀,往往讓人傾心不已,縱使驚悚卻又迸發著深意,有著意猶未盡的耐人尋味。

《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故事敘述,在美國米爾谷小鎮郊外的陰森豪宅內,莎拉將她受盡折磨的人生寫成了一本恐怖故事書。多年後,史黛拉跟她的朋友們來到這棟傳說中的廢棄鬼宅探險,史黛拉發現了故事書並帶回家閱讀,書裡出現了「稻草人哈洛」、「蒼白女」等等各種傳說中的恐怖鬼怪。

在她看完第一則故事的隔日,她的朋友湯米竟離奇失蹤,而史黛拉意外發現恐怖故事的主角也叫湯米……一篇篇驚悚駭人的鬼故事開始逐漸成真,挑戰觀眾的恐怖極限。

《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不僅故事完整度非常高,在劇本的架構和畫面的呈現上,更有著令人不寒而慄的氛圍,它不以刻意嚇人為譜,但卻讓每一個細節安排都在為故事壓伏筆,累積的情緒,瀰漫成窒息感滿點的猖狂。

廣告

有趣的是,而為了忠於原著書迷幾乎都是兒少讀者,監製戴托羅堅持以PG-13(13歲以下需由家長陪同觀賞)的規格打造故事,在台灣分級也拿到PG-12(未滿12歲不得觀賞),屏棄近年流行的R級暴力風格,將他的童年愛書,改編成充滿歡笑與尖叫聲的黑暗奇幻童話。

本片不但是戴托羅獻給老書迷的大禮,他也希望新一代的孩子們能藉由片中的刺激冒險,瞭解原著令人又怕又愛的驚人魅力。

事實上,懂得欣賞這些鬼故事與恐怖電影,對於創作者而言都是一種尊敬,它締造了一種文化,跳脫傳統思維的框架,憑藉著身心靈上的饗宴,傳遞了故事背後的價值觀。

《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的原著集結了世界各地的怪談,像是稻草人、腳趾怪、咆嘯人、蒼白女等,讓這些鬼魂們有了鮮明的意象。

監製吉勒摩戴托羅和導演安德烈艾弗道夫更將他們選出的故事,串連成懸疑性十足的原創劇本,觀眾在跟著主角們冒險與解謎的同時,也能見識到書中形形色色的怪物實體化的模樣。

兩人不但還原繪師設計的原始造型,更賦予它們鮮明的個性與生命力,讓人親身體驗與它們正面交鋒時,令人手心冒汗的快感。

在青少年可以看的前提下,可以預見為了兼顧尺度與驚嚇效果,是拍攝恐怖片的艱難挑戰,加上監製捨棄千篇一律的嚇人手法,使這個任務似乎難上加難,但導演的加入令他彷彿如虎添翼。戴托羅表示。「艾弗道夫理解我的想法,也將畫面尺度拿捏的恰到好處。」

來自挪威的艾弗道夫與出身墨西哥的戴托羅,即使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卻都認同鄉野怪談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幫助人們理解光明與黑暗的對立與平衡,這也正是阿爾文施瓦茨在原著蒐集這些故事的初衷。

他們相信,恐怖電影不但與鄉野怪談有類似的功能,還能藉由主角趨吉避凶的驚險過程,教導青少年觀眾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並學會遠離人生中的危險陷阱。這讓《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不只是一部以60年代為背景的青少年恐怖片,也是個動人的成長故事。

在故事中的每位主角都會告訴我們,唯有面對恐懼,才能不再害怕,而故事中那些不堪回首也傳遞出,終究該放下悔恨才能不再遺憾。電影除了營造的氛圍讓人感到驚心動魄之外,在故事水落石出之後,也有著醍醐灌頂的清澈。

也許,當你願意接受事實,心中的傷痕就不會那麼痛了。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