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也能好好學!他們為偏鄉早療孩童拍攝影片 克服困難盼「永續發展」

為人父母最擔心孩子跟不上他人腳步,若面對家有遲緩兒,又該如何給予協助?由科技部發起的「偏鄉早療實驗計畫」,透過數位教育與培訓課程,為慢飛天使及家庭打造學習教材。

來到台東縣成功鎮一家民宿,大廳裡,一群大學生架起燈具、攝影機等,對著一對姊弟及父母進行拍攝,請媽媽在空罐中加入綠豆製成簡單樂器,帶領孩子一同敲打罐子、歌唱,舉辦小型音樂會。這裡,正是第一次拍攝早期介入數位教材的現場。

剪輯拍攝全都自己來 腳本最重視「這一點」

拍攝前,珮如教授帶領的團隊會先訪談家長,了解在教養孩子時遇到的問題與需求,根據訪談獲得的資訊,邀請專家、老師協助撰寫腳本,再進行校對、修改,「坦白說花費蠻多心力,要將腳本改為同一風格才是同一系列的影片。」

「腳本內容以『居家可做』為主。」林珮如說,由於影片內容希望是家長可以學習、在家也能自行從事的活動,腳本台詞需白話口語,讓家長覺得親近,因此,影片內容不會以命令或教導的語氣描述,而是以鼓勵的口吻告知正確做法。

目前團隊預計拍攝26支影片,影片長度最短約3分鐘、最長約8分鐘,多數落在5至6分鐘。影片內容多先呈現NG片段,也就是家長最常做但對孩子教育不好的方式,接著再拍攝正確版本,請講師告知較好的做法。

「其實家長接受度都很高,很願意推薦給其他家長觀看。」林珮如笑說,影片正值測試階段,有些家長看到影片中出現認識的人,很有親切感,提升對影片的興趣,也有家長會說,影片中NG片段跟自家狀況相同,頗有共鳴。

克服混亂狀況 期望讓教材「永續」發展

影片測試看似成效不錯,但團隊在拍攝期間其實碰上不少突發狀況。

廣告

以首度拍攝當日來說,林珮如指出,負責拍攝的學生團隊們皆非剪輯、攝影相關專業出身,雖事先培訓過,但使用相關設備時仍不是太熟悉,加上有孩子太害羞NG不斷,難以拍出正確且符合理想的教材內容,「那是最混亂的一次拍攝。」

甚至曾在拍攝過程中,碰上家長及孩子都把台詞念完,錄音設備卻沒成功收音,導致影片得重新拍攝;家長教育孩子,使用的技巧不夠好,影片也得重拍。

所幸,團隊在一次次的拍攝過程中,愈來愈上手,拍攝完成速度愈來愈快,也懂得如何引導孩子拍攝。

「我們幾乎是每兩周就過去台東縣成功鎮拍攝,一次大概就要花上一整天,有時候甚至要過夜、連續拍攝2天。」談起拍攝影片,林珮如坦言,由於成功鎮據點較遠,加上許多專家都是從台北前往台東,確實要花費較多時間與心力協調拍攝。

縱然有些辛苦,但林珮如期望,即使計畫結束,拍攝仍能「永續」發展,「如果要持續做下去拍攝影片,一定要培育自己的專業人力。」為此,才特別培育學生團隊,讓學生團隊具備攝影、剪輯技術,希望日後仍能為早期介入盡一份心力。

▲計畫團隊與教授、早療領域專家,共同為慢飛天使打造學習教材。


更多今周刊文章
熱爆!7月全台用電量破紀錄,包下歷年前5名...一文剖析:台灣不缺電的秘密
長大後重看《哆啦A夢》,發現小時候沒注意的秘密!哆啦A夢告訴你:保險最重要的4個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