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歐元區經濟,出現遲滯現象

【時報-台北電】金融時報報導,歐元區出現遲滯現象(hysteresis)而難以擺脫低成長和高失業等問題,這會影響歐洲央行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專家認為歐洲央行必須採取更積極的量化寬鬆措施,不能只考慮通膨目標,更要兼顧高失業問題。

歐洲央行在葡萄牙舉行年會,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深遠,遲滯現象正困擾與會的各國央行總裁和學者。

歐洲央行經濟學家認為,即便未來歐元區景氣循環完全復甦,需求也全面恢復,但區內的失業率將仍高達10%。

遲滯現象是從物理學借用來的概念。就是把重量不大的物件掛在金屬彈簧時,它會因重量而被拉長,但拿掉那物件後即回恢原狀。不過,若物件重量太大,金屬彈簧會因此變形而不可能回復原狀。

當經濟承受衰退和缺乏投資時,也會跟金屬彈簧一樣。若民眾沒一技之長而長期失業,和公司不拿錢訓練員工的話,即使需求復甦,這樣也會破壞經濟永續成長的能力。

義大利鑽研勞動力的經濟學家保瑞(Tito Boeri)在年會上形容,歐元區最難以承受的差異是失業率,像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的失業率,將維持在2位數以上。

即將離職的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布朗哈特(Olivier Blanchard)認為就算需求恢復,失業率仍會居高不下,因為歐元區經濟已因為遲滯現象而受損。

專家認為持續多年的低成長和高失業率,已讓歐元區經濟處在長期停滯的時代,這會改變歐洲史行在未來處理問題的方式。

若布朗哈特論點正確,歐洲央行就要行動更迅速,來處理歐元區經濟墜落的問題,不能等明年結束1.1兆歐元量寬措施後才想辦法,而要更早推出更積極的買債行動。(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鍾志恆╱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