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基金規模 十年首勝境外

工商時報【黃惠聆╱台北報導】 國內投信基金8月份規模超過3.6兆元,創下歷史新高,更特別的是暌違十年後再度超越境外基金規模。金管會主任委員顧立雄對此表示,國內投信規模創新高是好事,但有兩大跡象需要留意,一是資金多跑到債券ETF,二是其中大半又是壽險的資金。金管會會持續留意未來的發展。 投信投顧公會統計,國內投信公募基金規模8月份來到3兆6,494億元,同時期境外基金規模是3兆5,642億元,這是十年來境內公募基金規模首度超過境外基金。此原應該是可喜可賀之事,不過國內各投信卻相當低調,因為資金幾乎都跑到債券資產上,投信界說明,主要是受貿易戰影響,加上各國央行頻降息,國內利率也相當低,市場資金相當寬鬆,促使資金持續轉往債券資產。 面對國內投信基金規模再次高於境外基金規模,顧立雄直說,「金管會並沒有太高興」,因為基金規模都增加在債券ETF上,且大半都是被保險公司買走,反映的是保險業資金錢太多,卻都沒有地方去。 顧立雄21日在「金融就業公益專班」開訓為學生上課時,特別從目前的金融數據說明政策原委,因各種金融數據都在金管會掌握中,金管會有時必須「出手」作適度地管理,以避免金融業發展「走鐘」。 他提到,壽險可以運用的資金是25兆餘元,但只有7.7兆元投資國內,因為國內市場很小,壽險業的資金多半是投資在國外,比率約在65∼68%,相當的高,由於金管會管制壽險投資國外的金額,於是壽險都拿去買債券ETF,導致現在金管會又要管債券ETF,希望可以分散資金,不然的話,投信每發一檔債券ETF,百分之九九都被保險公司買走了。這現象說明了台灣人實在太有錢了,銀行的利率又太低。 顧立雄表示,不管如何,國內投信規模可超過境外基金規模,還是一個好現象,因為只有投信的規模夠大,才可以培養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