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長壽、江賢二 同攀人生第二座山

人生矗立兩座山,當征服世俗成就的第一座山,還有第二座山值得攀爬,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的新作《第二座山》指引了生命的奧義。

江賢二:要奮力突破高牆;嚴長壽:放下自己助人為樂

第二座山的定義來自家人、志業、人生觀和社會使命,能否實踐?端看如何慎選和執行承諾。

當代藝術大師江賢二曾旅居巴黎、紐約,2007年後定居台東,最近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創作55年來的最大個展。他的第一座山,儼然登至高峰。

但,江賢二的第二座山,亦一磚一瓦起建中。

他已在台東工作室附近買下約6000坪土地,4月下旬正式動工,不久的未來,將築夢出一個涵蓋個人畫室、駐村藝術家居住空間,同時擁有公共室內展覽廳及戶外雕塑公園的綜合園區。

協助他實踐夢想的主要推手,就是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十年前,嚴長壽到花東推動偏鄉學童教育,經常向江賢二請益,兩人情誼如同家人。

嚴長壽28歲時擔任美國運通台灣區總經理,32歲進入觀光旅宿業,擔任亞都麗緻飯店總裁,有「飯店教父」美譽。2009年他成立了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接管均一中小學,致力花東地區的教育和優質觀光發展,也協助返鄉青年建立信心、打造當地產業創生環境。

過去十餘年,嚴長壽最愛引薦各界朋友造訪江賢二畫室。他總讚揚江賢二既低調又大氣,不太會宣傳自己,但很難不被他作品那強大的能量震懾、感動。

應《遠見》之邀,78歲的江賢二和72歲的嚴長壽以《第二座山》為主題展開對談,相互激盪,希望但憑一己之力,為人生下半場持續創造價值,也拋磚引玉,為社會公益盡一份力。

廣告

一開場,江賢二謙稱自己永遠在爬第一座山,沒有結束的時候。因為,對藝術家來說,直到生命的終點,都想盡辦法突破自己面前的高牆。

嚴長壽則當場朗誦起一首詩,寫照兩人的心境︰「老牛深知黃昏近,不待揚鞭自奮蹄。」大意是,老牛耕田,深知太陽快下山了,時間有限,無須別人鞭策,就趕緊加快腳步耕完田。

「還有使命感在駕馭著我們,」嚴長壽一聲感慨,江賢二也從旁呼應:「我們都還是少年人。」兩人有默契地相視而笑。

「我們都因為認同這片淨土,所以有志一同,」嚴長壽呼應《第二座山》作者所提出的理念——放下自己、貢獻社會,成為平等主義者,與需要幫助的人平起平坐,並肩同行,「這條路很長,但一路走來有不少同伴,十分熱鬧。」

嚴長壽回憶,當江賢二跟他提及藝術園區的想法,他先是問:「想清楚了嗎?接下來要花更多錢喔!」一旁的江太太范香蘭反勸嚴長壽:「你就讓老師去完成他的夢想吧!」夫妻間的默契、相知甚深,昭然若揭。

江賢二:用熱忱回饋大地;嚴長壽:毋忘對社會的使命

20多年前,江賢二和家人在美國長島東漢普頓定居時,夢想就已萌芽,直到他在台東找到臨近大海的理想創作居所,才開始逐步實踐。

建造園區,經濟負擔極大,還得賣畫籌資,但江賢二自許成為引路人。「台東給我第二個生命,」江賢二希望藉此拋磚引玉,透過駐村藝術家計畫,邀請有志者從與大自然的互動中體驗:「我希望大家來試試看,一定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按規劃,園區依山傍海,其中有個展覽廳如同教堂般的外型,挑高18米,被江賢二暱稱為「教堂」。原來是在旅居巴黎期間,受到聖母院啟發,也期許展覽廳能在未來成為民眾駐足觀賞作品、冥想的靈性空間。

「以後這裡就是東台灣的藝術地標!」嚴長壽興奮地在設計圖上附和、比劃。

嚴長壽解釋,台東池上已經有個藝術村,越過山的另一邊就是金樽,沿途還有都蘭糖廠,若再加上江賢二的藝術園區,便可彼此連結,甚至和綠島的人權博物館、蘭嶼的達悟族原民文化,三地串連成一線,「絕對是國際規格的超級藝術平台。」

嚴長壽期許自己是「拼圖者」,在幕後協助江賢二逐步圓夢、整合資源。

「花東將是我生命中最後一個耕耘的地方,」嚴長壽說,公益平台邁向十週年,從翻轉偏鄉的教育結構開始,這些年來對藝術文化的深耕、在地觀光產業的輔導,也著力甚深。下個階段的課題,是結合在地思惟,但提升到國際高度,讓全世界都看到台灣優勢。

他認同江賢二的想法,人們常有錯覺,要先爬完一座山,再爬第二座山,但同時爬兩座山並無違和,在追求畢生職涯高峰時,同時不忘自己對社會的使命。

江賢二不諱言,現在才剛起步,還面臨龐大資金、艱鉅工程的挑戰,但作為藝術傳教士的初心不變,希望能夠回饋這片帶給他喜樂的大地。他和嚴長壽有默契,未來繼續在第二座山上彼此攜手同行。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