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能可利空出盡 還是淪雷曼第二?

嘉能可利空出盡 還是淪雷曼第二?

石油、大宗物資重挫,讓新興市場及全球大宗物資龍頭嘉能可淪為「QE負債症候群」。然而,這群病人是否能從廢墟中起死回生,得看原物料是否價格回溫,而嘉能可後市,將成關鍵指標。

嘉能可(Glencore) 是全球最大的大宗物資寡頭貿易公司,排名財星全球500大企業第10名,是瑞士第1大企業,經手全球5成以上的銅交易、6成以上的鋅買賣,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鋁與鎳,有5成到9成都掌握在嘉能可手中。它在業界的地位,相當於銀行界的摩根大通、汽車業的豐田;台灣的龍頭企業,不論是做電腦、手機的鴻海等,或是煉油的台塑、中油等石化集團,都得緊盯嘉能可的動態。

9月29日嘉能可股票崩盤,一天跌掉近30%的股價,穆迪與史坦普信評公司宣稱,正在研究是否調降嘉能可的信用等級,使公司債券價格大跌,被當成垃圾債券交易,市場內不斷謠傳:「嘉能可是雷曼兄弟的再版!」

「全球最大的大宗物資公司即將倒閉」的傳言,讓市場陷入2008年金融海嘯陰影,這是空頭炒作者的惡意謠言?還是又一次大蕭條的前兆?

高負債引病因

股價4個月跌掉6成

嘉能可不是黑天鵝,公司的危機已經持續了大半年,嘉能可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價,從4月時的每股314便士,持續向東南角45度下滑的趨勢,9月初跌到122便士,4個月內跌掉6成。這種跌幅,猶如台積電從140元跌到剩下50元,成為街頭巷尾關注的問題。

驚悚的是,已經送進急診室的嘉能可,病情持續惡化。9月下旬,天達證券(Investec)研究員杭特一份短短幾頁的分析,就把嘉能可打入瀕臨腦死的太平間門口。杭特說,「嘉能可背負300億美元的巨額負債,如果大宗物資價格無法回升,公司的盈餘將全部被拿去償債,股東的價值實際上將等於零。」

廣告

嘉能可不是黑天鵝,而是金融海嘯之後,全球量化寬鬆、低利率、為了追逐中國市場成長而過度擴張的指標案例。嘉能可的病因,跟股匯大跌的巴西、俄羅斯、南非、馬來西亞、印尼一樣,都是患了「QE負債膨脹症候群」,被重挫的石油、金屬、穀物等大宗物資價格,壓得喘不過氣來。

嘉能可與巴西、俄羅斯等國,都是需要仰賴「QE氧氣罩」維生的病患,他們需要天天祈禱美國聯準會不要升息、大宗物資價格不再創新低,才能維持不倒。如果說08年雷曼兄弟是因房產泡沫而倒閉,那麼15、16年的指標,就是嘉能可這群病人,能否從大宗物資重挫與高負債的懸崖邊,起死回生。

嘉能可是以大宗物資交易起家的公司,由美國著名的交易員李奇(Marc Rich)在1974年成立,李奇因逃稅官司,連人帶公司逃到瑞士躲避,1990年代,現任的執行長、南非出生的猶太人葛蘭森伯格(Ivan Glasenberg)等人承接經營權,將嘉能可從交易公司擴張為擁有大量礦區、橫跨金屬、煤礦、石油、農產的全方位大宗物資霸主。

葛蘭森伯格早年是李奇公司的煤礦交易員,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被派到北京、香港,並因為中國煤礦銷售的成功,讓他成為李奇的頭號接班人。由於葛蘭森柏格與中國的關係,嘉能可不斷衝刺銅、鋅、鎳、煤礦,更在2011年股票上市時,創下倫敦、香港同時IPO、雙掛牌的上市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