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01跨年夜燈光秀設計師賴雨農

台北101跨年夜燈光秀設計師賴雨農

5、4、3、2、1,Happy New Year!」2015年12月31日晚上11點59分59秒,賴雨農坐鎮在台北101大樓的第99樓,全神貫注盯住電腦,深怕自動化的電腦系統萬一出現狀況、導致無法自行點亮燈光輝映施放的煙火時,他必須以手控按鈕輔助,因為這絕不容許任何分秒的瑕疵,只因他此時的工作,攸關著全台灣人在跨年夜關注的第一焦點,這棟台灣地標建物的煙火、燈光秀,更是全球傳媒聚焦點。

當日的白天,賴雨農早已在台北101各樓層上下奔波,他忙到終日沒吃,靠咖啡提神,提振全力為入夜後的亮燈做最後準備,「那是一種責任感,肩負全台灣人的期待,也是我燈光設計15年來最重要的一個成績」。

那晚,當燈光順利交替著煙火時,他的心才稍稍放下千斤壓力。當大家齊呼「新年快樂」、沉浸在跨年狂歡喜樂之際,他隻身來到樓層一角,仍檢視著亮燈前後的環節,剛踏入的2016年,對他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台北101跨年夜的燈光秀初試啼聲,更是他展現燈光設計專業的躍進作品。

築夢踏實 兩岸三地發光發熱

賴雨農,40歲的燈光設計傑出新銳,十聿照明設計公司負責人。他帶領的團隊,包攬了台北101跨年燈光秀。記得當跨年人潮漸散後,他走出大樓抬頭看,心有所感:「今晚有些缺失和美中不足,心情很複雜,當然也有欣慰,更有壓力,101總體工程才完成一半,亟待我和團隊更努力去把它做到零缺點。」

金牛座的他,執著於他的事業,執著於為圓夢而付出的努力。不論是前往紐約攻讀燈光相關課程、回台後放棄穩定安逸的高薪、以60萬開公司的奮戰,他咬緊牙根,「2005年開公司,只有我和一位助理,當時腦中有一個清楚畫面,就是現有市面上的燈光設計公司,沒有我想要的那種,不是很個性化、就是非常商業化,我想要平衡兩極端。」

廣告

因為每一棟大樓都有不同的概念和設計師的想法,他要用更細微的觀察和燈光設計,做出比較能兩者兼具的作品,不必因為商業考量而失去自我性格。

或許築夢踏實,也或許他的想法獲得業界認同,賴雨農的品牌,逐漸在兩岸三地被看見,中國大連的跨海大橋燈光、上海虹橋天地的燈光造景、西安凱悅酒店的燈光等大標的物,都是賴雨農引以為傲的作品。

只是重感情的他更深愛台灣,「我在各地貢獻了我的專業,台灣呢?就從101開始吧!」這樣的信念,讓他花了兩年時間、打敗強敵對手後的脫穎而出,在2015年工程發包,從塔頂的燈光開始變身,「這樓10年了,在世界各國超高層大樓設計中,絕對展現出高度且困難的設計性,只是,燈光沒相對地顯現出來。慶幸101團隊的專業信任,願意接納我們的建言」。

作品觸及國際視野 也宣傳台灣

這15年來,賴雨農一步一腳印,當華人地區各城市地標性建物的燈光設計相繼完成,他的公司規模也隨之擴展。從當年他和助理胼手胝足的草創,到今日橫跨上海、紐約成立據點,超過30位員工的跨國公司格局,他希望把十聿進階成「台灣地區最國際化的設計公司」,這也是深度和廣度的突破。

賴雨農說,去年他在新加坡海灣燈光藝術節的作品是五個巨大的小熊頭,接受所有國際媒體的訪問,唯獨台灣媒體問他,這樣難得的國際曝光機會,怎麼沒有想要做台灣的主題?「我回答他,我是台灣來的設計師,我的作品和思維就已經為台灣站在國際舞台上,不用太拘泥在處處表現台灣圖騰這種過時的想法。」賴雨農指出。

「我們已經慢慢在很多國家城市有設計作品,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透過好的作品,讓世界發現台灣有很多好的設計師,用這樣的方式去認識台灣是有深度和廣度的,比只是知道台灣這個名字有意義許多。」賴雨農觸及國際視野,其實也同步把台灣給宣傳出來。

兩大使命:好看和節能

賴雨農畢其功於一役,專精於燈光美學,「燈光如果只是打亮,那沒有意義,好看和節能,更是使命」。也在這兩大使命中,落實於自己的理念。

「我做設計的時候,不會特別去想風格,照明設計是一個一定要跟其他專業合作的一種專業,通常我會先瞭解建築師或是室內設計師的設計,去試著瞭解他們想要呈現的想法,然後思考如何用燈光去做加分或補強。對我而言,一定是先把空間的精神表現出來,材質、主題、功能、使用者,才是我們設計真正服務的對象,」賴雨農說。

賴雨農玩燈光已出神入化,秀出絕妙特點,他說:「不同的照明設計師,針對同一個空間,也會有不同的燈光佈局。」像他就比較喜歡利用明暗的流暢,對比強調空間感,反而不太執著一定要均勻的亮度,他進而補充:「通常我做的空間,都有一點點劇場風格,或是強烈對比照片的感覺,我想那或許是別人對我的設計會感覺到的風格吧?」

走了燈光設計15年,也發表可備受國際注目的作品,賴雨農認為,堅持總是會有一點點的阻礙,但是堅持同時也是一種市場區隔。唯有走出自己的路,也才有自己的市場。

從設計人到經營者 吃足苦頭

品牌打響後,他的公司一年都有超過一百個案件持續推動,當年孤軍奮鬥的悲情,早已成歷史。如今身為負責人,兼顧的不單單只是「創作」,更要學習「經營」。只是,一向習慣攬下各種事情的他,也得面臨「設計」和「經營」的分工。

這些年奔波台灣、大陸,他的體會更深刻:「做設計和做公司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更精確的說,是兩種不同的專業。」對賴雨農來說,設計師變成設計公司的老闆其實沒有什麼好處,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當遇到比較有理想、但是沒有預算的案子時,可能還是願意為了理想去做,因為如果是純粹商業考量,現在的案子裡可能有一半都不應該接!

他鑑往知來,在設計師和老闆雙重角色中,拿捏得宜:「剛開始創業的前幾年,我可以說是吃足了苦頭,所有的行政、合約、會計,全部都讓我頭大,甚至不懂宣傳;對設計師也是,跟設計師更像同事,真的要叫人加班的時候,沒有人要理我,最後只好自己默默加班、自己做。」

大約五年後,他才慢慢知道怎麼去要求工作,對於工作不會全部一把抓,會放手給設計師,讓他們也有參與感。在公司他的角色更像是教練,只掌控球賽的節奏和最後的品質,不是事必躬親;但當員工需要他時,他會在身邊加油並觀察,在適當時機喊犯規、喊暫停防止受傷,他看的是整場球賽、整個大格局。

而隨著公司的成長,他已無法一人身兼數職,所以在幾年前他找了好友吳仁平加入公司,成為合夥人,目前負責公司的運營,他就專注在設計,公司經營也就正式進入專業經理人的模式。

職場如社會 不進步就等著被淘汰

賴雨農在華人燈光設計界已佔有一席之地,這些都是他努力換來的光榮。回首念書時和公司草創時的艱辛,他當成是一種歷練,也會從過往經歷過的辛苦中激勵自己。

對他而言,職場就是社會,每間公司都能看到社會的縮影,很現實、也很真實,如果抱持著苟且心態,別人就會不斷地超越你,最後你會發現已在社會的底端等著被淘汰,讓自己進步是職場唯一的生路。

40歲的賴雨農,一如他長期接觸的燈光,正發光發亮,用作品帶給大家溫暖,但他未曾改變過自己入行時的一本初衷,「透過設計讓世界呈現更好的願景,用愛來看待一切,會讓自己的心更美好,以及對生命和工作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