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次大變化的轉折點——兩岸銀行股透露的內涵

台灣金融業曾經走過「大時代」,現在各金控爭拚績效,營運也各有聲色,反而是中國的銀行業,近年有步入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的現象,須謹慎觀之。

在經濟活動中,金融機構承擔資金運作的起承轉合,就像人體中的主動脈一般,金融機構體質好,有如身體健康、血液流暢,經濟欣欣向榮;反之,金融機構呆帳、擠兌頻傳,有如腦中風,經濟活動可能遲緩或倒退,表現在外的指標是金融股的股價。

大家記憶最深刻的可能是,一九八○年代「台灣錢淹腳目」,台灣因為金融寡占,銀行業大賺暴利的時代。台股從六三六點大漲到一二六八二點的路上,台灣的銀行業不管是業績或股價,都令人驚嘆,金融股的大漲,也把台灣帶向不可思議的年代。八○年代後期,台灣的金融股有六家股價超過千元,也是現在流行的「千金股」,這包括國泰人壽漲到一九七五元,台北企銀是一一八○元,華南銀行是一一二○元,第一銀行是一一一○元,彰化銀行是一○五○元,中華開發是一○七五元,這是全民瘋金融股的時代。

見證金融業從「大時代」到逆境求生

當然,股價大漲的背後,也有驚人的業績,以國泰人壽為例,股價漲到一九七五元的一九七九年,國泰人壽淨利是三十六.○八億元,EPS是八.五二元,那年國泰人壽每股淨值是二十四.七五元,股價淨值比約八十倍,本益比是二三一倍。那個時代,三商銀的獲利也非常好,每一家銀行EPS都超過十元,連中華開發都到九.九三元,這是台灣金融業的「大時代」。

但是,等到錢潮退去,金融業與金融股撐起台灣經濟的繁榮景象也跟著破碎,台股從一二六八二點狂跌到二四八五點,金融股更是成為災難,「千金股」至少跌掉九成。而後,台灣開放銀行、證券公司執照,王建煊當財政部長時,一口氣開放了十六家新銀行。財團拿出百億元設立銀行,為招攬客戶,銀行業競爭白熱化,金融業進入戰國時代,擠兌、清算、併購層出不窮。

廣告

九○年代,台灣資金大舉西進,過度競爭的銀行股從雲端跌落,例如彰化銀行從一○五○元最慘跌到九.四六元,改成華南金控的華南銀行最低跌到十三.六元,改制成第一金的一銀,最低只有十二.二元,以國泰人壽為主體的國泰金控,股價最慘剩下二十四元,而併入台北企銀的永豐金,股價最慘剩下五.二四元。一些區域性的中小企銀,像台中商銀從六五二元跌到二.八元,台南企銀改名為京城銀行,從最高的六七○元狠狠跌到二.七五元,後來在戴誠志用心治理下,京城銀行展開重生之路。

在台商西進最巔峰的時刻,台灣的銀行業者紛紛努力找出路,有的想辦法西進,到中國設立分行,有的南進,努力到南向國家開分行,像越南、柬埔寨都有台灣銀行業的蹤跡,還有努力開創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希望把餅做大。

在最困難的環境下,台灣的銀行業經過一段坎坷歲月的調整,例如,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襲來,台灣的房地產掀起狂瀾,銀行業最少吃下兩兆元呆帳,到了扁政府時代,清理呆帳成為第一次金改首要目標。之後,顏慶章當財政部長的年代,銀行業紛紛改制金控,後來為了追求銀行業競爭力,才有阿扁總統主導的二次金改。這次的彰銀經營權之爭,就是二○○五年阿扁當總統策動的民營化方案,原本想把彰銀嫁給新加坡淡馬錫,沒想到半路殺出程咬金,被吳東亮的台新金控捷足先登,才讓這齣經營權之爭的戲碼,持續僵持了十五年之久。

那時,台灣金融業過苦日子,金融股乏人問津,大多數的金融股本益比都到十倍以下,股價淨值比都在一倍以下,最慘的有半數金融股股價淨值比剩○.五倍以下。儘管銀行業努力打銷呆帳,殖利率也跟著水漲船高,但一般投資人並不買單,一直到近兩年,這個情況終於得到改善。

日前,我把台灣市值前十五大金融股排名,發現多數金融股股價淨值比回到一倍以上,本益比也多從十倍逐漸提升。例如,當年漲到千元的彰化銀行,本益比拉升到十七.九八倍,股價淨值比來到一.二一倍,最後才上市的金融股上海商銀本益比十三.七八倍,股價淨值比一.三一倍,現在上海商銀市值來到二○一四億元,如果從上海商銀上市,再回到兩岸的金融股對比,赫然發現,過去發生在台灣的金融股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現象,現在正在中國發生。

在上海掛牌的上海銀行與台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系出同門,在上海股市掛牌的上海銀行,上市時股價從三十.九七元人民幣一路下跌到七.九六元人民幣,現在上海銀行的股價淨值比只有○.七三倍,本益比五.七五倍,不到台灣上海商銀的一半,上海銀行流通股總市值四二六.六億元人民幣,也略遜於台灣的上海商銀。

金融股
金融股

▲點擊圖片放大

中國多數銀行正出現「雙低」現象

看到兩岸上海銀行的對比,我把中國上市的三十六家銀行仔細比對,意外發現,九○年代以來,發生在台灣金融產業中的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現象,正全面在中國銀行業出現,中國三十六家上市銀行股,只有五家守住淨值,也就是說,有三十一家銀行股價淨值比不到一倍,股價淨值比超過一倍的銀行,只有寧波銀行、招商銀行、常熟農商銀行及江蘇紫金農商銀行,除了招商銀行外,都是地方專業性的銀行。

這四家守住淨值一倍以上的金融機構,值得大家認識。寧波銀行股價淨值比一.四九倍,本益比十一.○二倍,排行第一,前身是寧波市商業銀行,後來引入新加坡華僑銀行改制;招商銀行是國家級、重量級的商業銀行,目前股價淨值比一.三二倍,本益比八.九一倍,總市值達八四四八億元人民幣;排行第三的常熟農商銀行,股價淨值比一.一七倍,本益比十一.一四倍,是一家市值只有二○五億元人民幣的地方級小銀行;排行第四的是江蘇紫金農商銀行,這家銀行以南京為腹地,股價淨值比一.○九倍,本益比十.六九倍,流通股的市值只有十七.三億元人民幣,正是地區型的中小銀行。

36家掛牌銀行,九成淨值比不到一

這是全中國僅剩四家淨值比超過一倍的金融機構,也意味了三十六家掛牌的銀行中,有九成股價淨值比不到一倍,這當中,國家級大銀行只有招商銀行股價淨值比達一倍以上,而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股價淨值比○.六九倍,本益比只有五.六四倍,目前市值仍高達一.七一兆元人民幣,比較有趣的是,在香港掛牌的中國工商銀行H股,這兩年從七.六四港幣一直跌到四.七二港幣,股價創了三年新低。

總市值達一.四三兆元人民幣的中國建設銀行,股價淨值比○.七二倍,本益比五.八倍;中國銀行股價淨值比只有○.六倍,本益比五.四倍,總市值九五二三億元人民幣;中國農業銀行股價淨值比○.六五倍,本益比五.五倍,市值一.一六兆元人民幣,這四家兆元人民幣左右的大銀行,目前股價淨值比只有○.五倍上下,本益比也只有五、六倍,代表銀行資產品質受到市場的挑戰與質疑。

除了國家級四大銀行外,準國家級的大銀行,目前股價淨值比、本益比也偏低,當中以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北京銀行及光大銀行具代表性。台灣的交通銀行後來與中國商銀合併成兆豐金控,這些年兆豐經營有成,目前市值四二○二億元,從市值排行來看,僅次國泰金控與富邦金控,市值排行第三,而兆豐金控股價淨值比一.三一倍,本益比十八.二七倍,表現可圈可點。

不過,在中國的交通銀行目前股價淨值比只有○.五四倍,本益比只有四.九倍,交通銀行股價從九.七元人民幣最近跌到五元人民幣,算是國有大型銀行業的後段班,交通銀行目前市值三五四○億元人民幣,另一家老牌的中信銀行,股價淨值比只有○.五五倍,本益比五.一二倍,總市值二二一二億元人民幣。大家很熟悉的中國光大銀行,本益比四.九倍,市值一七六一億元人民幣,這些準國家級大銀行股價淨值比都○.五倍左右,本益比也僅約五倍。

還有以吸收存款為主的北京銀行,○七年以三十六.三八倍本益比,每股十二.五元人民幣招股上市,IPO籌資一五○○億元人民幣,如今本益比剩下四.七四倍,股價淨值比○.五三倍,市值一○三六億元人民幣,幾乎剩十年前IPO的六成。這跟民生銀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民生銀行早在二○○○年就在上海、香港兩地上市,代號六○○○一六,比招商銀行的六○○○三六還早,民生銀行以六十九.四一倍本益比招股,承銷價十一.八六元人民幣,發行三.五億股,實際募得資金四一三億元人民幣,如今民生銀行本益比剩下四.五四倍,股價淨值比○.五三倍,現在的本益比與當年招股的本益比,不可同日而語。

真正可以算是全中國第一家掛牌企業的是深圳發展銀行,一九九一年四月三日上市,當年IPO發行價是四十元人民幣,原本預計募集二七○億元人民幣資金,後來只募得一四○億元人民幣,之後引入日本新生銀行資金,接著新生銀行退出,平安保險入主,改名為平安銀行。這些年平安銀行經營有進展,股價淨值比○.八八倍,本益比八.四八倍,市值達二四八四億元人民幣,算是平安集團整治有成的個案。

銀行
銀行

▲點擊圖片放大

中國經濟,恐面臨泡沫化大調整

浦發銀行一九九九年上市,發行價是十元人民幣,IPO募得四○○億元人民幣,股價淨值比○.六一倍,本益比五.一九倍,市值三一○五億元人民幣,這兩家領頭羊經過多年考驗,仍禁得起已是難能可貴。這當中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從中國信託退休的羅聯福後來轉戰蘇州銀行,現在來看蘇州銀行股價淨值比○.九九倍,本益比九.一一倍,銀行經營績效不錯,也是台灣專業經理人協助中國銀行業發展的代表個案。

過去三十年,台灣的銀行業從非常燦爛回到平淡,股價淨值比偏低、本益比更低,如今這個情況發生在中國,台灣的金融業股價淨值比逐漸從○.五倍回升到一倍以上,本益比從五倍、十倍向二十倍挺進,中國的銀行股則從三十倍、二十倍、十倍,現在向五倍挺進,股價淨值比從一倍到跌破○.五倍,像華夏銀行股價淨值比剩○.四四倍,本益比四.二五倍,這種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現象,也暗示了中國經濟恐將面對一次泡沫化的大調整。

寧波銀行
寧波銀行

寧波銀行股價淨值比1.49倍,本益比11.02倍,排行中國第一。(圖/法新社)


更多今周刊文章
比定存還慘!當了20年散戶賺不到2%,越投資賠越多,他們做錯什麼事?
5G元件概念股聚焦這7檔!下半年布局台股 先掌握3大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