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件爭議事件 臉書刪文起波瀾 祖克柏左右為難

又一件爭議事件 臉書刪文起波瀾 祖克柏左右為難

英國媒體「衛報」於今(2017)年5月間披露了臉書用來審查及刪除網站資訊內容的內部手冊,引起社會關注,有質疑臉書刪文標準不明確且不透明,也有人認為臉書做得還不夠。上臉書已是現代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動作,成為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臉書平台上流通的資訊林林總總,但也會出現有爭議的內容,如假新聞、色情、暴力、仇恨性言論、殺人直播等。若不刪除,恐影響社會安全;如要刪除,尺度要如何拿捏?也會引發箝制言論自由的疑慮。對於像臉書這類的平台業者來說,刪或不刪,真是左右為難!

刪不刪連機器人也喊難

臉書是全世界最大的社群網站,也是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y)的代表。臉書已有超過18億的會員人數,比中國人口還多,網站上分享的資訊包括貼文、照片、影片、還有直播,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把整個世界都連結在一起。事實上,平台經濟之所以興盛,就在於如大海般能納百川收眾雨,平台上的資訊越多越豐富,就越能吸引使用者瀏覽分享,也越能誘發使用者提供更多資訊,讓平台繼續成長茁壯。但如果平台除了當資訊供需雙方的媒人外,還要扮演警察的角色,肩負起過濾有害資訊的責任,則可能會減少資訊流量並增加管制成本。然而平台如放任毒果孳生雜草蔓延,恐怕也會招來野獸妖怪,從而遭受輿論抨擊與法律制裁。特別是社群網路言論具有同溫層不斷擴散的現象,持特定或極端立場的人會更容易看到相似的言論進而強化其信念,如果被有計劃地操弄,恐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

廣告

臉書面對刪文爭議,其實是動輒得咎。應該刪除而未刪除或太晚刪除者,會被罵;不應刪除而刪除者,也會被罵。今年4月間一名美國俄亥俄州的男子在街頭隨機槍殺一名老人,還在臉書上直播,影片後來雖被撤下,但臉書仍遭外界質疑未能及時把關。相對而言,臉書去年刪除越戰「燒夷彈女孩」裸身逃命的知名新聞照片,後來雖重新上載,還是被批評審查過當。臉書上頭資訊浩繁,要能把關過濾本來就不容易。像臉書這樣財大技精的平台業者,除聘雇大量專職人員擔任資訊守門員外,亦可研發AI人工智慧負責網路警察的工作。但面對到底應不應該刪除不當資訊內容的問題,常常處於灰色地帶,不是黑白分明。機器人再聰明,也很難綜合情理法來精確判斷。

管制要成本更有難度

為處理使用者對刪文的抗議,平台業者多會在使用條款約定平台使用的相關規範。由於使用者已事先同意使用條款,故應遵守。以臉書為例,如使用者抱怨:臉書怎麼可以隨便刪除我的文章?臉書可回覆:這都是經過你同意。至於使用者到底同意了什麼?可上臉書網站的「條款與政策」欄位發現原來還有使用條款與社群守則等規範。依臉書使用條款第3條規定,使用者已承諾不會在臉書發表鼓吹仇恨、威脅、色情、煽動暴力或露點或血腥暴力傾向的內容;不會進行任何非法、誤導、惡意或歧視的行為;不會協助或鼓勵任何違反本使用條款或政策的行為等。依使用條款第5條規定,使用者同意如果臉書認為使用者在臉書張貼的任何內容或資料違反本使用條款或政策,臉書有權移除內容。依使用條款第14條規定,如果使用者不遵守本使用款或違反其精神,或以其他方式對臉書造成危害或可能的法律風險,臉書有權停止提供全部或部分臉書的服務。

管制是需要成本的,平台業者雖然在使用條款約定可以管制資訊內容,但還是希望最好什麼都不要管。平台業者也會擔心因為多管閒事,而被認為有能力管理並賦予管理的義務與責任,故平台發展初期多會採取放手少管的態度。即使基於平台自律及社會責任而應有所作為,平台業者還是希望能儘量安排成「有權無責」的模式,也就是平台有權力監視、審查及刪除資訊內容,但不須對其作為或不作為的結果負責。惟平台業者無論如何巧妙安排,仍不得不面對社會輿論的壓力與國家法律的約束。刪除使用者的提供的資訊,會遭批評限制言論自由與創作自由等數位人權;不刪除有害的資訊,如果還發生危安事件,則會被指控成為犯罪者的共犯或應與侵權者共負連帶賠償責任。

兼顧理想與現實而言,平台業者終究得建立一套內容審查基準,但應合法且符合比例原則,也要將其審查基準透明化以供外界檢視與建議改進,並提供內容被刪除者事後申訴救濟以回復原狀的機會。惟該審查基準不論如何制定難免會引起爭議,例如:規定對於明顯違法的資訊內容應及時刪除,看來直播殺人事件似乎應絕對禁止,但如果是被害者直播其出於自衛而擊殺侵入住宅的匪徒之過程影片,其實是在尋求緊急協助並保存阻卻違法的證據,平台要如何能及時審查分辨是非對錯,確實有相當難度。

爭議中堅持改變世界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受邀在今年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即使他還沒讀到一半就輟學,還是被認為是哈佛的傑出校友並獲頒榮譽法學博士。這當然是因為他創辦臉書這個社群網站,影響力超過許多國家元首,而川普上台後,也傳出祖克柏可能有意角逐未來的美國總統(也許是假新聞,但有何不可?)。祖克柏在哈佛畢業演講中鼓勵學弟妹們要對自己有使命感之外,還要創造每個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就像一個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的掃地人員曾祖克柏的臉書由平面影像橫跨影音,成為民眾關心親友的主要方式。告訴來訪的甘迺迪總統說:「總統先生,我正在幫忙把人送上月球」,而祖克柏創辦的臉書則把整個世界都連結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祖克柏表示他一開始只是想把哈佛大學社群連結在一起,且相信將來會有人把整個世界連結起來,但沒想到那個人會包括他自己。祖克柏跟學弟妹分享一個秘密: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該做什麼。點子不會一開始就完全形成,只有在你為此努力時,才會漸漸清楚。你需要做的就是開始去做。祖克柏表示:如果我必須先了解清楚如何連結人們才能開始去做,那麼我永遠無法創辦臉書。

簡言之,祖克柏期待年輕人自己要有使命感,也要讓大家都有使命感,但不要怕不夠完美而畏縮不前,要勇敢地開始去做。誠然,要建立像臉書一樣把各種資訊與人際網絡動態結合與互動交流的平台,實在是一個浩大工程。如果要求創業者一開始就要提出超完美的產品架構與細節,則創業創新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同樣地,如果要求創業者提出好產品的同時,也要確保不會產生壞的副作用,那麼再好的創新點子亦會胎死腹中。臉書從草創到現在長成參天巨木,靠的就是野蠻成長的生命力,過程中雖曾被批評侵害隱私、放任有害言論,也積極改善隱私權政策、社群守則及管理措施。然而不管臉書如何改善,還是會被正反兩方批評做得不夠好。似乎只有如叢林法則般繼續摸索前進,雖然不會一步到位做到最好,應不斷努力改進尋求適當的平衡機制。

祖克柏進哈佛還沒畢業就創辦臉書,但也有哈佛大學-新生還沒入學就因為臉書而被取消資格。據媒體報導,哈佛今年撤回數名大一新生的入學邀請,因為他們在臉書的群組上發佈有關校園槍擊、納粹屠殺等惡意笑話(或許我們寧願相信這是一則假新聞)。其實任何涉及資訊內容的審查本來就會引起爭議,見仁見智。在天秤的一邊是資訊提供者的言論自由與創作自由,而天秤的另一邊則是被害者的權益與社會公益的考量,兩股力量互相拉扯震動。臉書想要把整個世界都連結在一起,還是有人會處心積慮搞分離破壞。平台業者除媒合供需使用者雙方之外,也如走鋼索的人一樣,要保持平衡並開步向前行!(本文作者為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