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筆頭的哲學反思

作者: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

 

醞釀五年,首部結合財經與哲學的鉅著,購買

110日人民日報報導了一則不怎麼起眼的新聞。這個新聞裡頭說,太原鋼鐵廠認為該廠已經克服技術上的困難,可以生產原子筆頭上的兩公厘左右的鋼珠。初步看到這個消息,大多數人都會跟我一樣感到奇怪,這有什麼好報導的呢?我們不是已經用原子筆長達六、七十年了嗎?難道一隻簡簡單單的原子筆頭,上面還有什麼高科技嗎?不過就是一粒小鋼珠的製作流程罷了。

在中國目前為止,上天的航太技術與下海的蛟龍潛艇裡面,這種高科技都已經傲視全球,那麼做出原子筆頭又有什麼稀奇的了?更別說中國目前為止,在所有的出口科技產品裡頭,手機、晶片,甚至於高速鐵路,都能夠做出來對外出口,小小的原子筆頭科技又算得了什麼?如果你這麼想,那麼就完全低估了生產科技的問題,也不知道原子筆頭的重要性。

不平凡的原子筆頭

大概在一年多以前,李克強總理曾經在電視上表示,指出中國科技尚未能克服製造原子筆頭的基本困難。他當時對於不能克服這項困難表達了失望之情,可是光從成本的考量來講,不能製造出高品質的原子筆頭的結果,就是中國境內有3000多家原子筆製造商,必須從瑞士、德國與日本這種擁有高科技技術的先進國家進口價值約1800萬美元的原子筆頭。其實,缺乏這種科技的問題還不僅是進口成本的問題,更是牽涉到科學技術的本質問題。

一般而言,科學技術的本質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外顯的應用,另外一部分是內在的功夫。外顯的應用很明顯,因為牽涉別人能用不能用的問題,所以改正起來也是外面要求的,一直改到能夠用為止。可是內在的功夫就很不一樣了。內在的功夫很不明顯,因為只有外顯的部分達到外在的要求,那麼內在的功夫到達什麼樣的地步,才能夠算得是好、精的訴求呢?

廣告

這完全是個人認知的結果,旁人無得而知。這兩部分的區別很大,但是如果不是本人則無從知道功夫下的夠不夠深。關鍵是,像原子筆頭這種小到兩公厘的鋼鐵技術,無論在質與量上的細緻與精微,不但是超級功夫的展示,更是團隊功夫的深度,甚至是長期的技匠文化。這種傳統的技匠文化的培育,不可能集中在一兩個人的專家訓練,而是整體認知中的一部分。

技匠文化的要旨

簡單來說,原子筆頭的技術其所相關的,不僅是技術,更是文化,尤其是那種追求自我鍛煉,精益求精的文化。這極有可能就是中國目前製造業非常需要加強的技術。我用中文裡頭兩句話,「不可隨處小便」與「小處不可隨便」,解釋培育這種技匠文化的要旨。

中文很特別,不但發音跟意義是分離的,而且字與字之間的連接方式一旦改變,那麼含義則完全不同。在中文裡講「不可隨處小便」與「小處不可隨便」就是兩句用字相同,但內涵完全不一樣的話。說得誇大一點,這兩句話分別象徵文明的起點與高峰。不可隨處小便是文化修養的起點,好學好做也好懂,大致上只要懂的將心比心的道理就可以了,推廣起來也不難。

但是小處不可隨便就完全不同!西方人常說,魔鬼藏在細節間,就是這句話想要指出的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也不難懂,但因為大與小之間的差別,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所以重點來了,什麼是小處,什麼是不可隨便的底線,這在認知上就見仁見智。不管怎麼說,文明指標的重點就在這裡,因為嚴謹無上限,規律有章法。做事的基本態度以符合生活修養為起點,最終止於至善,以精緻為生活一部分。

不要小看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可隨處小便與小處不可隨便,可是由外而內的精神發展。行諸於外的展示,能不能做好不論,要顧忌他人異樣的眼觀;在他人的約束下,這是他律不是自律。他律是被動的,而自律是主動的。被動的他律其實也不壞,但缺乏主動精神,而且在行使的過程中,往往是以旁人的眼光做為判斷。自律的精神力量很重要,因為精、巧無上限等,不但是個人執意追求的結果,也是個人內在精神的提升,更是形成工匠文化的主軸。

在中國的技匠的傳統之中,並不缺乏個人精湛的技巧。這一點在各處的私人博物館中,經常看到可以令人嘖嘖稱奇,大呼不可思議的技巧。可是整體而言,在中國卻沒有形成工匠中求精的文化,更因為在解決困難的時候,沒有發揮團隊力量的緣故,導致於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沒有辦法獲得健全式的解決方案。

因此,雖然中國有許多領先全球的科技,甚至出口賺進大把外匯,但是在傳統精細工業上的突破,相較而言,比較缺乏令人振奮的消息。現在原子筆頭做出來了,為了這一點,我們應該感到振奮,但是在感到高興的底下,我們也要看看這次的成就,究竟應當屬於外顯的應用了,還是內在的功夫。這個差別很重要,而要能夠確立這個差別的實際體會,需要我們花一段時間,靜靜地觀察中國工匠技術的進步。

文章轉載於言起投資-苑文其詳專欄

★延伸閱讀
經濟學的危機

在黑色星期三 擊敗英格蘭銀行的男人
索羅斯放空美元 做多日圓與英鎊之役
放空、波段操作 2017跟著金融巨鱷這樣賺

苑舉正簡介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兼任台大哲學系系主任。精通中、英、法語,台灣哲學學會副會長。1981年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1983年赴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院攻讀哲學,獲得哲學學士(1984年)、哲學碩士(1988)以及哲學博士(1995)學位。

目前出版中英文研究論文40餘篇,專長為: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社會科學哲學、政治哲學,對索羅斯的老師卡爾波普哲學有深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