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變慢、變難 竟是專利制扯後腿

書名:迎變世代/作者:提姆.哈福特/出版社:早安財經

iPhone和Android App的大量增加,掩蓋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創新變得更慢、更難,成本也更高了,多數領域的創新遠遠達不到我們的期待。赫曼.卡恩是個深具影響力的未來學家,翻開他在1967年寫的報告,你會發現他預期2000年時,我們能搭乘個人飛行器翱翔,能輕鬆消除宿醉,電力便宜到無須用電表計費,人造衛星可提供照明。卡恩不是憑空想像的,他對通訊和電算進步的展望都非常準確,他也精準預測到掌上型通信工具、彩色影印、財務交易數位化,而這些產業的多元化的確欣欣向榮,發展得很好。

在卡恩撰寫那篇報告的年代,另一個看起來有無限潛力的產業是長程航空旅行。1960年代設計波音747時,誰會料到四十年後那款飛機還在航空業獨領風騷?如果讓1960年代的商務旅客預測21世紀會把什麼視為「當代的交通創新」,他們肯定會想到噴射背包或飛行汽車。然而,過了半個世紀,商務人士所認定的「當代交通創新」竟然是「網上預先辦理登機手續」。

現代的汽車有更舒適的內裝、更好的安全系統,但根本上,汽車的效率並沒有比1970年代好多少。核融合已研究了30年,仍毫無進展,中國只好繼續依賴煤力發電,而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等乾淨能源依然昂貴又稀少。至於製藥業,過去10年曾締造驚人成果的新藥研發數量不再增加,2007年還首次出現下滑,每年美國核准上市的新藥數量也大幅下降。

就創新來說,失敗是值得付出的代價,我們不能預期買的每張彩券都中獎,但想中獎,就要買彩券。

廣告

無關創新的點子也能當專利

過去幾十年,經濟強國雇用的研發人才數量明顯成長,但生產力卻是持平發展。申請專利的案件確實比以往多,但平均下來,每位研究者或每一塊用來研究的錢所創造的專利數量卻減少了。或許我們擁有蓬勃發展的高等教育及大量的知識工作者,但是在開發新點子方面,幾乎是停滯不前。

這個情形讓人特別憂心,因為我們一直期待新科技能幫忙解決許多問題。以氣候變遷為例,以「多疑的環保論者」自稱的比約恩.隆柏格,覺得我們太過擔心氣候變遷問題,反而對清潔用水或瘧疾之類的問題不夠用心。他主張在乾淨能源和地質工程的研發上,應該多投入50倍的心力。如果連一個認為氣候變遷被過度誇大的人都提出了這種要求,顯然我們對新科技的期望太高了。

想尋找解決方案,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市場。在市場上,有無數的公司競相把新點子轉變成有利可圖的產品,從新創公司到英特爾、奇異,大企業都在爭搶出頭的機會,只要業者競相開發便宜的點子(例如新軟體),市場的創新能力就會源源不絕。

然而,一遇到重大、昂貴、重要性與日俱增的創新時,市場往往會依賴政府存在已久的支持方式,也就是專利。但是專利真的能促進我們需要的創新嗎?這實在很難說。

專利的基本概念是合理的:讓發明者擁有點子的獨家使用權來鼓勵創新,讓創新的效益有機會抵銷掉這個發明所花費的成本。至於專利是否真能達到這種效果,仍有待商榷。事實上,有些荒謬的專利已經違背了保護的初衷。例如,美國第6004596號專利「無吐司邊的密封三明治」,以及第6368227號專利「盪鞦韆的方法」(申請專利的是明尼蘇達州一個五歲男孩)。這些無關緊要的專利雖然無害,但它們的存在卻顯示,一些稱不上創新或不用花心思的東西也能取得專利。

再來看看IBM的「順利成交拍賣」專利:一旦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拍賣就會暫停。這和eBay的拍賣不同,eBay的拍賣容易在截標的最後一刻殺出投機取巧的人。專利局決定授與IBM這項專利實在令人費解,因為這個點子毫無新意。事實上,這樣的做法由來已久。拍賣專家克倫佩勒(Paul Klemperer)指出,倫敦最有名的日記作家皮普斯(Samuel Pepys)早在十七世紀就記錄了這種拍賣方法(在融化的蠟燭中插一根針,針掉下,拍賣就結束)。專利授權偶爾會出現這一類的錯誤,卻無法輕易更正。你必須直接找IBM較量,雇用律師團打官司,碰碰運氣。專利局應該要提出更便宜的更正方式,這才是最根本的做法。

再舉一個例子,買東西時,先在店裡用智慧型手機掃描商品條碼,接著瀏覽評價,查看附近有沒有更便宜的商家再下手。年輕的加拿大經濟學家艾利克斯.塔巴羅克(Alex Tabarrok)是最早有這種構想的人之一,那時網路狂潮正盛,有天早上他淋浴時,突然靈光乍現,想到或許可以用手機當掃描器。偏偏其他人也這樣想過,他很快就發現,幾個月前有人剛為這個構想申請了第6134548號專利。這個例子看起來似乎只有塔巴羅克一人倒楣,但其實我們都是受害者。隨便授與專利來保護靈機一動的構想,只會造成智慧財產的壟斷,毫無任何助益。

讓民間業者卻步的高風險新奇設計,如果要讓人認真投入研究,就應該提供誘因。

重要技術被政府強迫釋出

更糟的是,專利也無法鼓勵一些真正重要的創新。在手機掃描器、順利成交拍賣2個例子中,專利的保護作用發揮得太過,但在促成愛滋病毒疫苗或乾淨能源的重要突破上,專利的刺激效果又太薄弱。部分原因在於專利有時間限制,很多重要的專利可能在成為有競爭力的產品以前,專利就已到期。例如,太陽能的價格可能要很久後才會降到化石燃料的水準,而後者從工業革命以來就一直享有價格優勢。

另一個諷刺的問題是,許多企業會擔心他們要是研發出重要的技術,政府可能要求他們放棄專利權或大幅降低產品價格。2001年底,當恐怖分子郵寄炭疽菌導致5人喪生時,生產抗生素速博新(Cipro,可用來治療炭疽病)的拜耳公司就遇到了這種狀況。4年後,當人類感染禽流感的恐慌越演越烈時,擁有克流感專利的羅氏大藥廠(Roche)也在世界各國政府的施壓下,同意授權這種藥物生產。為什麼政府在緊急狀況下,就無法對專利展現應有的尊重?原因很明顯。話說回來,如果大家都知道創新很重要,而政府卻可能無視專利保護,又如何指望專利制度能夠鼓勵重要的創新呢?

起司三明治的專利問題,只要改善行政流程就能解決,但是改革專利制度能否鼓勵業者專注於真正大規模的長期專案,這個問題依舊存在。創新減緩的現象可能會持續下去。

如果專利無法刺激市場產生我們需要的創新規模,另一個明顯的替代方案是依賴政府。畢竟,政府理當放眼未來,有責任解決我們的共同問題。但目前為止,政府補助並未充分發揮潛力。

●小檔案_書名:迎變世代

作者:提姆.哈福特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18年9月29日 

提姆.哈福特 簡介
《金融時報》「臥底經濟學家」專欄作者,其文章亦常見於《富比世》、《紐約時報》等媒體。曾以經濟新聞報導獲巴斯夏獎(Bastiat Prize),他主持BBC熱門廣播節目《多多少少》,獲皇家統計學會獎。著有《誰賺走了你的薪水》、《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等暢銷書。

延伸閱讀: